林朝棟放棄抵抗與內渡中國:《霧峰林家的重振》選摘(1)

2024-01-25 05:10

? 人氣

圖為霧峰林家花園-萊園舉行。(圖/霧峰林家花園林獻堂博物館)

圖為霧峰林家花園-萊園舉行。(圖/霧峰林家花園林獻堂博物館)

在割臺之議確定後,林家如何因應呢?林朝棟與在臺文武官員大多遵旨內渡,另謀發展;其他族人基本上也採取不抵抗策略,大部分留在臺灣保產以因應。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光緒21年5月15日,唐景崧內渡後,臺北大亂,中部地方官亦紛紛逃離;16日,林朝棟命其正室楊水萍先率家眷,由汴子頭內渡避難。5月19日,他先至省城(今臺中市)領次月餉發予兵勇,然後列隊從熟徑至海濱,中部府、縣官員亦隨之而離臺。

林朝棟內渡後,中部防務空虛,日軍阻力大減,僅有部分棟軍仍參與義軍抗日。傅德陞所部棟軍即在新竹附近抗日,5月23日,吳湯興集各營統將誓師,棟軍謝天德、傅德陞營與姜紹祖、吳光亮等軍,均各分兵五成,前往楊梅壢迎戰,與日偵探小隊接戰,30名日本彈藥兵被斃28名;隨後日軍全力進攻大湖口等莊,吳湯興、吳光亮等兵敗,而駐紮新竹城之棟軍傅德陞與鄭以金等兵勇千人亦撤回彰化。

據聞,臺灣府知府黎景崧見二人遁歸,大怒,傅德陞出示林朝棟4月間之手書「散軍隊,偃棟字旗」,方予饒恕,不過他仍然決定反攻新竹城。閏5月9日,命副將楊載雲,統新楚軍二營及傅德陞、鄭以金二營(改隸新楚軍)進攻。傅德陞紮十八尖山主攻南門,砲火可達新竹城內;楊載雲主攻北門,鄭以金主攻西門,姜紹祖由枕頭山進攻;但均為日軍優勢火力所制,姜紹祖不幸陣亡。 又據日人資料,林朝棟與黃南球曾起草檄文,號召民眾響應抗日,黃南球並在新竹募集民勇抗日。但此舉是出自林朝棟授意或黃南球假林朝棟之名所發動的,待考。黃南球確實曾參與初期抗日之役,光緒21年閏5月,他率領勁字營練勇回苗栗,加入吳湯興的義勇軍,共同防守鳳山崎溪,但5月30日不敵日軍而退入山區;閏5月3日,率義軍襲擊新竹城。閏5月上旬,他派員至新竹、東勢角等地募勇抗日,某日,密謀與姜紹組、鍾石妹、傅德星(傅德陞)、徐驤等義軍合攻新竹城,但因洩密而失敗;8月14日,苗栗失守,15日他匆忙出走至廈門。

新竹淪陷後,由於林朝棟內渡,臺灣縣(今臺中)無兵,林氏族人又遵奉朝棟意,採取不抵抗之策,故日軍僅逢零星抵抗即直指彰化。光緒21年7月5日,日軍推進至頭家厝(臺中潭子)等莊時,莊民林大春等招集「國姓會」數百人迎戰,前棟軍管帶賴寬亦助戰,吳彭年並令鄭以金往援,但不幸敗回彰化。7月6日,日本近衛師團統帥能久親王抵大肚,準備進擊彰化。7月9日,日軍發動攻擊,發生慘烈的八卦山之役。在此役中,未見林家兵勇參與,惟原棟字隘勇左營管帶陳尚志率勇,與彰化知縣羅東勳、雲林知縣羅汝澤父子,臨陣督戰;但八卦山遭日軍三面圍攻而陷落,吳彭年、吳湯興均不幸陣亡。至此,中部抗日之戰告一段落。

林朝棟(圖取自網路)https://dong-jun.cc/sb4_1.php
林朝棟(圖取自網路)https://dong-jun.cc/sb4_1.php

如前所述,光緒21年5月16日,林朝棟眷屬由汴子頭內渡赴閩;5月19日林朝棟帶勇北上至後隴,聞唐景崧已內渡,不久即內渡至泉州。林朝棟何以選擇不抵抗之策呢?可能有以下數因:

1.忠君觀念:身為清臣,林朝棟必然以順從君命內渡為上策,林文明(朝棟叔)違逆清廷引來殺身之禍的悲慘下場,記憶猶新。

2.不滿唐景崧與民主國官員:唐氏重廣勇而輕臺人,自他以下之民主國官員一心尋求機會內渡,林朝棟自然不願投入這場有功無賞,而可能自取滅亡的戰爭。

3.日軍之優勢:日軍武器、士氣等均凌駕清軍之上,勝算不大。

4.臺人命運共同體觀念未形成:在敵我優劣形勢下,未嘗不能結合全體人作一殊死戰。然而,「臺灣人」意識至清末仍未形成,無法成為抵抗外侮的號召力量。

5.保產觀念:在不利的大局面下,林朝棟選擇保身又保產之道,即本人內渡,而族人順服日人,以保住林家龐大產業。

馬關條約簽訂後,清廷諭知駐臺人員內渡,日本政府亦下令臺民在兩年內(即1897年5月8日前)選擇國籍,屆期不離台者視同日本臣民,臺人須在留臺當殖民地臣民,或回大陸當清國間做一選擇。面對乙未此一大變局,官、紳、富商、地主最惶恐,為避開險地,紛紛內渡。各府、縣、廳18名首長,僅有5人留下;富商也多逃往大陸或潛匿不出,原本力主抗日的仕紳眼看大勢已去,亦多內渡。大致上,經濟情況較佳者多先避難,乃有「富民盡去,無餉可籌」之局面發生。

據日人調查,臺灣人內渡者有幾類:一是大陸有田產者;二是有科舉功名者;三是不習日本政治制度、風俗習慣者;四是居處不定之勞工、為流言所惑、逃避鼠疫者,在280萬人口中,離去者計有4,456人,比例不算高,且其中有為科舉而內渡者。此外,至1897年5月選擇國籍截止日期前,又有不少人返臺入籍。據臺灣總督府「外事課囑託」陳託之調查,回中國之人,農工業者,每百人中有一、二人;富商、大賈,每十人中有一、二人;貴族、士紳則每十人中各有五人。可見與清廷關係愈密者、經濟情況愈佳者,歸清比例愈高。如板橋林維源在5月10日離臺,張士箱家族亦有族人內渡。

綜合觀之,林家原有意抗日,但因清廷已棄臺,在臺官員亦無意保臺,林朝棟改採不抵抗策略,不與日軍爭鋒。其中下厝系,自林文察至朝棟均身居官職,自然忠於清而內渡,另求發展。 至於其他族人,林朝棟則指令留臺以保家護產。

霧峰林家全立體書封(圖:聯經出版提供)
《霧峰林家三部曲:興起、中挫與重振》書封。(圖:聯經出版提供)

*作者黃富三,歷任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研究員兼主任、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至 2010 年榮退)。本文選自作者著作《霧峰林家三部曲:興起、中挫與重振》(聯經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