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遠哲《返鄉記》4:主持教改會─能當菩薩,為什麼要當住持?

2024-01-21 05:50

? 人氣

曾遊走兩岸的學者沈君山。(作者提供)
曾遊走兩岸的學者沈君山。

到各地去訪談,收集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發現當時台灣教育面對比較嚴重的問題還是為了升學。學校老師教得好不好,就看班上學生有幾位考上中學。校長做得好不好,就看學校有多少人考上好的高中。升學的問題小學也有。那時候已經有九年義務教育了,紓解了國小的升學壓力,但是家長都知道,從國中到高中還是要經過升學考試的廝殺,所以還是有很大的壓力。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一個是升學的問題,另一個是城鄉差距。經濟力量的差距,造成很多老師不願到鄉下教書。當然有的老師也說,如果有額外的薪水,每個周末或每個月都能到台北聽音樂會,還有些人願意去。但是普遍上老師到鄉下工作的意願不高,因此有些小孩子就被送到城市學校念書。除了老師,城鄉的教育資源也有差別。像城市學校的家長會,常常投入比較多的資源。

課程方面也討論了很多。我們的理念是,既然社會多元化了,我們的教育也要適應整個多元化社會的需求與環境。因此後來提到一綱多本這些理念。那時候你到台大問學生,臭氧層的破壞到底怎麼樣,學生知道的都一樣,都是課本裡面讀到的標準答案,有些是一知半解,他們都是用同樣的課本念同樣的書。國中教的有關大氣化學臭氧層破壞,跟高中講的臭氧層破壞,都差不多,很有限。在台灣的大學裡,你如果跟學生問臭氧層破壞,他們知道的都差不多,你在師範學校問老師們,他們知道的都是一樣的。在美國我的研究所,有德國人、法國人、英國人、日本人,各個國家的人,以及來自美國不同學校的學生。任何一個議題,我們討論的時候,都會有很多不同的觀點,他們成長的背景不一樣,他們受的教育也不一樣。有些學生進來,他們對臭氧層破壞的問題,讀了很多很多,尤其是紫外光對生物的影響。反觀我們大家都是一樣的,大家都學一樣的東西,考試要有範圍,不能超過這個範圍,把大家侷限在一個小的圈圈裡面。

花蓮有個國際石雕藝術季。黃勝雄(1939-)在門諾醫院時開始舉辦第一屆,從世界各地邀請一些雕塑大師,來花蓮兩個禮拜做石雕。給他們大石頭,他們拿自己的工具雕刻,刻成藝術品。還滿有趣的,看這些石雕藝術家,在一兩個禮拜裡,就把一塊石頭變成非常精美的藝術品。雕刻時有很多碎石,有一個區域就用碎石拼成圖案,小學區的碎石排列非常豐富,他們想像力很豐富很漂亮,國中區的就不是那麼好看,到高中區真的是不能看,沒有創造力。可見我們的教育是把很多想像力、創造力抹殺掉,都變成一樣的,這是很糟糕的事。

《返鄉記》書封。(允晨文化提供)
《返鄉記》書封。(允晨文化提供)

*作者李遠哲,1986年與達德利·赫施巴赫、約翰·查爾斯·波拉尼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前中研院長,本文選自作者新作《返鄉記:李遠哲口述傳記》(允晨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