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教育》還有比爭論「必讀古文」更為根本且深遠的課綱議題

2024-01-01 05:50

? 人氣

區老師認為教育部選了必讀古文15篇,書商揣摩上意,自然就只會編入這15篇,不再安排〈廉恥〉等未在清單中的文章,「雖然課綱從來沒有說要刪掉什麼,……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顯然區老師很清楚,列入必讀才是正辦,而且她不僅在意〈廉恥〉未在清單中,也相當在意選文數量太少、國文課程時數不足等問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08課綱為了呼應高中教育的「國民基本教育」定位,頗為「革命性」地刪減許多學科原來的授課時數(學分數),騰出時間給校訂必修、多元選修、彈性學習時間等,並強調自主學習、跨學科領域學習、探究與實作,確定融入了社會效率派或社會重建論的主張。這樣的轉變是否適當,其實才應該是批判的焦點,一直拘泥在是否應選入〈廉恥〉、必讀古文應從15篇恢復為30篇等,甚至上綱為「知恥vs.無恥」的判分,這都不是表達與溝通意見的理性方式,更無益於核心議題的思辨與梳理。

如果我們再更深一層來思辨,古文如何教,以便可以建立跨越時空的文化生命主體,並進而涵養今生今世無數個人的生命意義呢?這個課題,恐怕比選哪幾篇古文、多少篇古文要來得更關鍵吧!

理想上,當今課程規劃應同時關照「3S」,包括Subject、Student、Society,分別代表博大精深或淵遠流長的學科知識、活潑生動、差異多元的學生發展,以及寬廣且變動不居的社會脈絡。相對地說,傳統人文主義較為關注學科知識的經典,社會效率派較為關注學生的各安其位、各盡其能,而社會重建論則較為關注社會的轉化,力圖消除社會再製,三者各有所好,也各有所長。因此,身為教育人員的真正挑戰應該是:如何以溫和、適中的態度審時度勢,在三者中進行取捨,或在三者間加以斟酌與調配等,以便提供妥適的知能給15~18歲不同稟性的年輕世代,讓他們自信地邁向往後可能長達70年的生涯?

就此而論,因區老師一番言論而先後參與這場爭執的各方人士,其實都只是選擇了一場比較碎片化、淺碟化的輕鬆論辯,但嚴謹而深遠的教育議題卻已拋諸腦後。在此呼籲每隔一段時間便會爆發的類似爭議應予以擱置,大家踏踏實實地聚焦在「3S」議題思辨,並一起努力形塑共識,讓學校課程可以回歸兼具歷史視野與哲學視野的妥適發展。

*作者為諄筆群主筆

喜歡這篇文章嗎?

諄筆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