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教育》還有比爭論「必讀古文」更為根本且深遠的課綱議題

2024-01-01 05:50

? 人氣

作者呼籲各界聚焦在「3S」議題思辨,讓學校課程回歸兼具歷史視野與哲學視野的妥適發展,圖為教育部。(資料照,柯承惠攝)

作者呼籲各界聚焦在「3S」議題思辨,讓學校課程回歸兼具歷史視野與哲學視野的妥適發展,圖為教育部。(資料照,柯承惠攝)

北一女中國文老師區桂芝日前在一場記者會中直指國文必讀清單缺少顧炎武的〈廉恥〉,因而論斷108課綱是「無恥」課綱。此一批判,隨即因牽連政治議題或選戰攻防而引發熱議。涉及政治或選戰的爭執,難斷是非,但屬於國文課程或國家課程綱要的議題顯然才是焦點,應回歸教育層面進行思辨與探討,方是務本之道。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基本上,從必讀清單未列入〈廉恥〉一文,或是學生不再知道「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因此推導出108課綱是無恥課綱,此番思維存在著邏輯謬誤,亦即使用線性因果推論,卻誇大每個環節的因果強度,將「可能性」轉化為「必然性」,從而得出不合理的結論!針對課綱的缺失,我們當然可以多方批判,但論證、論據還是得講究,否則流於意氣之爭,只會導致治絲益棼。

檢視108課綱的國文課程目標,其實是由兩個面向組成,一是能力面向,主要是培養抒發情感、審美、思辨、表達與溝通意見等能力;另一個是內涵面向,主要涵蓋人生課題、文化傳承、生命意義,以及公共事務等。兩個面向理應是雙向互動、相輔相成的。不過,因欠缺〈廉恥〉而引發議論的思路顯然偏重內涵,強調品格,尤其是涉及公共事務參與的「士」之品格,並且認定這等品格必須經由傳統文化的精緻學習才得以建立;至於針對能力面向的關注,則相對鮮少。

北一女教師區桂芝。(柯承惠攝)
北一女教師區桂芝。(資料照,柯承惠攝)

基於文化傳承的教育旨趣,當然值得尊重,但從教育史的角度來省思,學校課程規劃大略可區分三種知識觀取徑,包括:重視菁英、經典的「傳統人文主義」,關心學生良好地適應當代生活而有用於社會的「社會效率派」,以及強調社會正義,志在啟蒙學生進行批判及改良的「社會重建論」。如果我們比對108課綱的國文課程目標,顯而易見地,傳統人文主義取徑並非唯一立場,多多少少已經融入社會效率派或社會重建論的主張。再者,即使就傳統人文主義取徑而言,哪些作品屬於經典、在必讀清單上該做出何種取捨,恐怕同一陣營中也可能「當仁不讓」。

針對傳統人文主義取徑,或更具體地說,針對文言文、古文的學習,其價值自然不應否認,但現在的思辨焦點應是:在法規上,高中教育已定位為國民基本教育,不再是過往的學術預備教育,換言之,培育菁英或所謂的「士」,到底還要如何地看重,或者更化約地說,到底該保留多少篇古文等,這些考量已成議題,而非不容碰觸的前提了。

由此可見,區老師批判欠缺〈廉恥〉的「氣壯」及「詞嚴」,無論就邏輯思辨或課程規劃的理路而論,都未必「理直」且「義正」。

課程內容之所以面臨取捨,原因在於時數總是有限,這是一直無解的老問題;若以教育哲學的學術議論來呈現,這正是關於「什麼知識最有價值」的議題,早已困擾好多世代的心靈。每一個學科當然都可以各自宣稱對於人生、人類整體社會及文化發展具有偉大價值,但課程時數是有限的,學生的心智成長是有序階的,而且他們的能力或性向是有差異的,然而,幾乎所有的學科卻都會宣稱其偉大的價值是「全部學生」都必須學習的。這個意思更直白的說,就是在學校課程結構中該學科應該是必修課,授課時數越多越好,甚至在升學考試中也應該必考。如果不這樣規劃,那麼人生、社會、文化、乃至人類等,勢將面臨莫大危機。當各個學科均抱持「舍我其誰」的勇氣,於是課程時數的爭奪廝殺,便赤裸裸地在課綱制定、學校課程規劃等場合處處上演,可謂「烽火連天」。

喜歡這篇文章嗎?

諄筆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