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紹煒專欄:從晶片打到電動車的科技戰,美國保護主義高昂

2023-12-13 06:20

? 人氣

中美科技戰從晶片延伸到電動車電池,圖為北京的小鵬P7i電動車展廳。(資料照片,美聯社)

中美科技戰從晶片延伸到電動車電池,圖為北京的小鵬P7i電動車展廳。(資料照片,美聯社)

本月初美國政府針對電動車、電池等產業頒布新規,中美科技戰正式從晶片打到電動車領域,而另外一頭則是虎視眈眈、隨時可能入場參戰的歐盟,無論後續如何與勝負,美國更高昂的保護主義已無疑義。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美國新規力圖保護與建立本國電池產業

去年拜登政府簽署的氣候法案中,已經以「減碳為名」對電動車購買者提供最高7500美元的補貼,而且有車輛必須在北美組裝等「國產化規定」,這個規定讓美國銷售的100多款電動汽車中,只有大約20款符合要求;此外法案中還包括禁用中國產品。因此實質上這是一個打著減碳名義、去支持「國產車」的保護主義,當日這個法案還引起歐洲盟邦的抗議。而對中國電動車,除了已有的25%高關稅外,這次的新規則是更進一步限制中國的零組件參與電動車供應鏈,藉著這個限制要將更多電動汽車電池及其原材料的生產轉移到美國。

美國為何要大費周章打擊中國電動車勢力、建立本國的電動車產業供應鏈?原因很簡單:因為已經輸了第一回合,而電動車產業已經是所有人都看好的「下個大產業」,情況與過去汽車產業強勁的上下游產業關聯效益類似。

雖然全球最著名、也可能是技術最領先的電動車企業,非美國的特斯拉莫屬,但從整體面看,中國已經是全球電動車的領先者了。以今年上半年而言,依照國際能源署的資料,中國在全球電動汽車銷售市占率達60%,其中,多由中國廠商領先,德、日、韓已失去優勢地位。如以個別廠商而言,銷售第一的電動車廠商是中國的比亞廸而不是特斯拉。

中國成為全球電池領先國

如果中國不具備核心技術,就如中國手機製造曾是全球市占率之首,但以組裝為主、核心技術(半導體與無線通訊)不強,美國未必擔心,因為有壓制方式、甚至可說「一捏就死」,但電動車情況不同。

電動車的構造其實相對算「簡單」,車體打造、電動馬達都已經算是「全球通用技術」,電動車真正的核心技術是電池,而且往往電池成本就占整車造價的一半以上,但現在全球電池在技術上與市占上的領先國家是中國─根據一份韓國調研機構的資料,今年前3季,中國在全球電池的市占率超過6成,排名前10大電池廠商中有6家是中國廠商,排名第一的中國寧德時代1家的市占就達36%,遠超過韓國三星、LG相加的23%。

而中美之間的矛盾與競逐從晶片延伸到電動車電池上,從福特的案例就可看出。今年初美國福特汽車準備與中國寧德時代合作,投資35億美元在美國設廠生產電池。純以商業角度看,算是雙贏合作─福特取得便宜又高於其技術能力的電池,寧德時代擴大勢力又獲利。但這個合作投資案卻引發國會議員關注並大力反對,痛斥絕對不讓中國企業「拿到美國納稅人的錢」(牽涉到電動車的7500美元補貼)。今年9月福特宣布停止這項計劃,原因當然是與政治有關。

美國對中國半導體祭出各種制裁、管制措施時,用的理由是:尖端晶片可用在軍事上,所以必須限制不讓中國擁有尖端半導體技術,這是涉及國安的議題。不過,電動車與電池是消費品,不涉及軍事、國安吧?

美國厚顏走上保護主義,意在爭戰略物資

這種藉著限制、甚至直接禁止國外產品,並不惜補貼本國業者,以排擠國外商品來建立本國產業的手法,正是過去美國堅決反對的產業保護主義。但美國還是可以如此名正言順、厚顏的搞出各種規定來壓制中國電動車、保護並建立本國電動車與電池產業。

有一種說法是:上世紀最重要的戰略物資是石油,現在是半導體(晶片),下一個是電池;從石油世紀到矽時代、再到鋰電池世紀。其實,只要從生活週遭的商品物件思考就可以理解─石油世紀是因為生活物品越來越多化石原料產品,矽時代是幾乎所有物件都要智慧、內含晶片;現在則是越來越多物件撤掉電線改為電池了。中國已經將電動車電池列為戰略產業,那些擁有礦產的國家也紛紛把電池相關礦產(鋰、鈷、鎳等)列為戰略物資。

美國當然不願也不能讓未來如此重要、商機如此鉅大的電池技術與產業,需要依靠競爭敵對勢力,無論是電動車或是電池都可列為科技業者口中所謂的「next big thing」,美國的作法不意外亦能理解。只是對比美國過去倡導自由貿易、市場開放、不時壓迫他國的「義正詞嚴、道貌岸然」,顯得特別諷刺。從晶片法到氣候法案再到今日的電池新規,美國不斷擴大保護主義已無疑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

呂紹煒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