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史上最像中國國民黨的組織─談塞爾維亞的「切特尼克」

2024-02-11 07:20

? 人氣

二戰時與美軍合作的「切特尼克」,他們共營救了500名美軍飛行員,與中華民國一樣是美國的盟友。(圖:作者取自Aleksandar Simić)

二戰時與美軍合作的「切特尼克」,他們共營救了500名美軍飛行員,與中華民國一樣是美國的盟友。(圖:作者取自Aleksandar Simić)

南斯拉夫的共產革命領袖狄托(Josip Tito),長期以來都被認為是毛澤東在歐洲的一個對照組,主要是他在奪取大權之後,沒有完全加入蘇聯領導的社會主義陣營,而是走上民族主義道路。狄托選擇把南斯拉夫的國家利益置於美蘇的意識形態鬥爭之上,不只沒有如其他歐洲社會主義國家般的加入華沙公約組織,還一度為了抗衡蘇聯的影響接受美英的軍事援助。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所以從40年代到70年代,西方都為了毛澤東到底會不會走上「狄托主義」(Titoism)而陷入論戰,美國直到韓戰爆發前都沒能決定是否該繼續援助台灣,英國則是堅信毛澤東將成為第二個狄托,在韓戰爆發前就承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共軍在朝鮮半島與美軍兵戎相見,一度讓美國認定中共就是蘇聯的傀儡,沒有民族主義化的可能性,從而決定全力支持台灣。

然而到了70年代,歷史的發展卻證明了英國的選擇是正確的,毛澤東終究還是與蘇聯鬧翻了。這次尼克森(Richard M. Nixon)總統決定抓住了機會,親自飛往北京拜會周恩來與毛澤東,正式確立了華府與北京攜手抗衡莫斯科的夥伴關係,直到1991年蘇聯解體為止。從結果論來看,毛澤東毫無疑問是中國的狄托。

有趣的是,二戰時的南斯拉夫同樣有蔣中正的對照組,那就是塞爾維亞保王派游擊隊「切特尼克」(Chetniks)領袖米哈伊洛維奇(Draža Mihailović)。米哈伊洛維奇如同抗日領袖蔣中正一樣,在納粹德國入侵南斯拉夫的第一時間就組織游擊隊抵抗入侵者。與蔣中正更像的地方,是米哈伊洛維奇同樣是一位立場堅定的反共鐵人,在打擊德軍的同時也與狄托的共軍戰鬥。

比較不幸的是,以匡復南斯拉夫王室為目標的米哈伊洛維奇,在二戰結束前就遭到盟友英國拋棄。等到狄托在英軍與蘇軍支持下逐漸壯大起來,並且席捲整個南斯拉夫的時候,米哈伊洛維奇卻不像蔣中正一樣有個台灣可以逃亡。最後的結果,就是整個南斯拉夫反共勢力在1946年就全軍覆沒。要討論這號人物,我們還是要先從「切特尼克」這個組織開始談起。

1912年巴爾幹戰爭時的「切特尼克」,他們在南斯拉夫或者塞爾維亞歷史上的定位就如同中國國民黨。(許劍虹提供)
1912年巴爾幹戰爭時的「切特尼克」,他們在南斯拉夫或者塞爾維亞歷史上的定位就如同中國國民黨。(許劍虹提供)

塞爾維亞人的興中會

回顧「切特尼克」的歷史,其實還真的與中國國民黨有許多類似之處,因為這個名詞最早是用來形容反抗鄂圖曼帝國的塞爾維亞革命團體。塞爾維亞自13世紀以來隨著整個巴爾幹半島一起為鄂圖曼帝國征服,信奉東正教的塞爾維亞人在信奉伊斯蘭教的土耳其人統治下成為二等公民,於是從19世紀開始發起武裝獨立運動。

「切特尼克」這個名詞,也是來自於土耳其語中Cete,「即掠奪和燒毀」的意思。塞爾維亞畫家潘契奇(Matija Ban)在1848年首度使用了「切特尼克」這四個字,期許塞爾維亞人能夠在鄂圖曼帝國統治下的塞爾維亞公國制度外設置武裝集團,以確保國家能徹底擺脫土耳其統治。他的這個願望在1878年實現,塞爾維亞公國正式從鄂圖曼帝國獨立,轉型為塞爾維亞王國。

然而脫離鄂圖曼帝國獨立,只是「切特尼克」發動革命的第一步而已,他們還希望能統一整個巴爾幹半島上的南斯拉夫民族,建立一個以塞爾維亞民族為核心的南斯拉夫國家。這就使得塞爾維亞王國時常與統治巴爾幹半島的鄂圖曼帝國以及奧匈帝國爆發衝突,於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就有了奧匈帝國王儲斐迪南大公(Archduke Franz Ferdinand)遭射殺的重大歷史事件發生。

塞爾維亞王國背後有同樣信東正教又是斯拉夫民族的俄羅斯帝國支持,奧匈帝國背後則有同屬日耳曼人的德意志帝國支持,第一次世界大戰於焉爆發。「切特尼克」武裝加入塞爾維亞皇家陸軍,站上第一線抵抗奧匈帝國、保加利亞以及德意志帝國的入侵。縱然塞爾維亞將士英勇抵抗,最終還是不敵三大強國的聯手壓制,首都貝爾格勒在1915年慘遭攻破。

當時還只是個陸軍中尉的米哈伊洛維奇,隨著塞爾維亞殘餘軍隊經由蒙特內哥羅與阿爾巴尼亞撤退到希臘科孚島,擁護攝政王亞歷山大(Alexander)在當地成立的流亡政府。米哈伊洛維奇後來又在法軍支持下,跟著塞爾維亞流亡部隊返回巴爾幹半島開闢馬其頓前線,牽制德國、奧匈、保加利亞以及鄂圖曼帝國等四大同盟國的軍隊戰鬥,直到1918年10月見證國土重光為止。

1918年占領克羅埃西亞的塞爾維亞部隊,為南斯拉夫王國的成立打下根基。(許劍虹提供)
1918年占領克羅埃西亞的塞爾維亞部隊,為南斯拉夫王國的成立打下根基。(許劍虹提供)

南斯拉夫王國

從塞爾維亞革命開始算起,經歷巴爾幹戰爭與第一次世界大戰,我們不難發現「切特尼克」這個組織與同時代在中國的興中會、同盟會一樣引領著塞爾維亞民族主義前進。等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勝利後,俄羅斯帝國、奧匈帝國、德意志帝國以及鄂圖曼帝國先後瓦解,許多巴爾幹半島上的土地被戰勝的協約國割讓給了塞爾維亞,又實現了「切特尼克」一統南斯拉夫的願望。

由奧匈帝國分割出來的斯洛維尼亞和克羅埃西亞,在與塞爾維亞合併後改稱為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王國。戰時與塞爾維亞並肩作戰的蒙特內哥羅,則是直接為塞爾維亞強行併吞,四個國家一起在1929年更名為南斯拉夫王國。雖然號稱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塞爾維亞人卻如同中國的漢人一樣,在南斯拉夫掌握著大權並支配著其他民族。

戰時在奧匈帝國軍隊服務,同時擁有克羅埃西亞與斯洛維尼亞血統的狄托因為遭到俄軍俘虜的關係,於「十月革命」期間受到共產主義思想洗禮。一戰結束後成為南斯拉夫人的他,不僅致力於推動共產主義革命,還徹底擁抱了自己南斯拉夫人的新身份,並與「切特尼克」一樣以建立一個統一的南斯拉夫國家為終極目標,雖然雙方對南斯拉夫民族的定義南轅北轍。

內部族群的矛盾,使南斯拉夫王國正規軍幾乎不戰而降。(圖:作者取自德國聯邦檔案館)
內部族群的矛盾,使南斯拉夫王國正規軍幾乎不戰而降。(圖:作者取自德國聯邦檔案館)

「切特尼克」致力於建立一個以塞爾維亞人為優勢的南斯拉夫王國,狄托則想將南斯拉夫打造成共產黨一黨專制下的多民族聯邦共和國,因此雙方打從一開始就處於勢不兩立的關係。既然是要以建立共產主義為目標,南斯拉夫共產黨當然要推翻南斯拉夫王室,而南斯拉夫王室也必然要查禁以推翻自己為目標的南斯拉夫共產黨。

可是撇開這些意識形態之爭不提,「切特尼克」,至少早期的「切特尼克」與共產黨都有統一南斯拉夫的共同願景,兩者都是廣義上的「統派」政黨。差別只是在於王室打壓除了塞爾維亞民族主義運動以外的所有民族主義運動,共產黨則打壓包括塞爾維亞民族主義運動在內的所有民族主義運動,兩者的關係非常類似於中國的國共兩黨。

二戰爆發與軸心入侵

塞爾維亞從建國之初就採取親俄政策,然而由於南斯拉夫王室立場反共的關係,南斯拉夫王國在成立之後便與蘇聯關係疏遠。1941年4月6日,希特勒(Adolf Hitler)號召德國、義大利、保加利亞與匈牙利等四大軸心國共同入侵南斯拉夫。長期遭受塞爾維亞人打壓排擠的克羅埃西亞與斯洛維尼亞軍人拒絕為王國效力,導致南斯拉夫王國正規軍的抵抗分崩離析。

此刻納粹與蘇聯之間的互不侵犯條約尚未解除,雙方仍是名義上的盟友關係,因此狄托領導的共產黨人被史達林(Joseph Stalin)要求不得反抗軸心國軍隊。率先起而抗爭的,反而是米哈伊洛維奇上校領導的一批塞爾維亞殘餘軍官。他們打起了「切特尼克」的旗號,以流亡倫敦的國王彼得二世(Peter II)為正統,期望以武裝抗爭為手段匡復南斯拉夫王國。

「切特尼克」對納粹展開抵抗的兩個月後,德軍對蘇聯發起全面進攻,狄托終於獲得史達林允許投入到對軸心國的戰爭之中。南斯拉夫的兩支國共抵抗勢力在戰爭爆發之處採取「統一戰線」政策,攜手對佔領軍展開游擊戰,但米拉伊洛維奇上校很快就發現自己與狄托不僅意識形態上水火不容,對於該如何抵抗德國也有全然不同的看法。

米哈伊洛維奇致力於恢復戰前南斯拉夫的舊制度,希望能再給南斯拉夫民眾,尤其是塞爾維亞民眾帶來最少傷害的情況下驅逐德軍。而根據當時德軍的政策,只要死一個德國士兵就要死100個塞爾維亞人陪葬,傷害一個德國士兵則要50條塞爾維亞人的性命。在這樣的情況下,「切特尼克」抵抗的越式激烈,死亡的塞爾維亞平民就越多。

曾在一戰中經歷過塞爾維亞亡國與復國的他,深信南斯拉夫的勝利必須建立在整個同盟國擊敗軸心國的基礎上,因此決定在英軍登陸巴爾幹半島以前採取「按兵不動」的戰略。這樣既可以保存「切特尼克」的實力,又能避免無辜平民的死亡,符合南斯拉夫王國的利益。而狄托則不只是要驅逐侵略者,還要拔除以南斯拉夫王室為代表的舊勢力,自然只會成為米哈伊洛維奇的敵人。

國民黨有副總裁投靠日本成立傀儡政權,塞爾維亞也有內迪奇投降納粹成立所謂的救國政府。(維基百科)
國民黨有副總裁投靠日本成立傀儡政權,塞爾維亞也有內迪奇投降納粹成立所謂的救國政府。(維基百科)

分崩離析的陣營

《分崩離析的陣營》,是齊錫生老師今年5月出版的新書,強調蔣中正領導的國民政府與中國國民黨在抗戰時是有多麼的不統一,相同的情況也可以用來形容戰時的「切特尼克」。米哈伊洛維奇雖然是塞爾維亞軍人中最有威望的,但是「切特尼克」內同樣是山頭林立,不同的派系領袖在戰場上未必願意接受他的指揮調度。

如同日本在中國扶持汪精衛成立南京國民政府一樣,德國在南斯拉夫也成立了一個塞爾維亞救國政府,由前南斯拉夫王國陸海軍部長內迪奇(Milan Nedić)出任首相。然而日本在中國不只成立了一個汪精衛政權,還扶持了滿洲國以及蒙疆聯合自治政府等傀儡政權和國家,德軍以及其他佔領南斯拉夫的軸心國軍隊也如法炮製。

在軸心國佔領區,克羅埃西亞民族主義者帕維里奇(Ante Pavelić)獲得德國支持成立克羅埃西亞獨立國,他指揮的極右翼團體「烏斯塔莎」(Ustasa)對塞爾維亞人展開了無情的種族清洗。雖然同為德國扶持的傀儡政權,內迪奇也是大塞爾維亞主義者,不願見到同胞遭到同屬斯拉夫人,卻信奉天主教的克羅埃西亞人殺害。

所以塞爾維亞救國政府會對部份「切特尼克」武裝施以庇護,雙方甚至還會聯手對抗「烏斯塔莎」和狄托的共產黨黨衛隊(Partisan)。在聯手對抗克羅埃西亞人和共產黨的過程中,許多非塞爾維亞人的無辜民眾也遭到「切特尼克」武裝殘忍殺害。「烏斯塔莎」與「切特尼克」所實施的種族清洗,殘忍程度往往連德軍都看不下去。

不過迄今為止,還沒有任何史料足以證明這些「切特尼克」的通敵及種族清洗行為有得到米哈伊洛維奇的同意。同樣的,也有許多「切特尼克」武裝為了維持南斯拉夫的大一統,或者是防止「烏斯塔莎」對塞爾維亞平民的迫害而選擇與狄托的黨衛隊合作。這些通共的行為同樣沒有得到米哈伊洛維奇的授意,卻足以證明他如同蔣中正不是一個一呼百應的領袖。

與中國戰場的忠義救國軍一樣,部份「切特尼克」武裝為了生存也會與德軍相互勾結。(許劍虹提供)
與中國戰場的忠義救國軍一樣,部份「切特尼克」武裝為了生存也會與德軍相互勾結。(許劍虹提供)

遭西方盟國拋棄

其實「切特尼克」的戰略,嚴格來說不能算錯誤,因為法國的地下抵抗組織同樣是等到諾曼第登陸以後,對德軍才有大規模的抵抗活動。波蘭家鄉軍同樣是在蘇聯對納粹展開全面反攻後,才在華沙發起武裝起義,可惜蘇聯對支援反共的家鄉軍沒有興趣,故意等德軍將起義鎮壓下去之後再出兵「解放」華沙,使波蘭的抵抗運動失敗。

按照同樣的邏輯,等到盟軍反攻義大利之後再登陸巴爾幹半島,「切特尼克」就會發起武裝起義配合英美驅逐德軍。米哈伊洛維奇所沒想到的,是此刻美蘇英的「大同盟」已經成立,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總統與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從避免蘇聯對德國妥協的角度出發,一切針對歐洲大陸的軍事行動都必須以開闢第二戰場支援蘇軍作戰為依據。

盟軍若在巴爾幹半島登陸,很明顯不只是為了打倒德國,同時還要遏止蘇聯的軍事力量向西推進,很明顯將從一場反納粹戰爭變成反共戰爭。若是在法國北部的諾曼第登陸,則是真正緩解蘇聯紅軍在東線的壓力,而且最多也只能將蘇聯的影響力擋在西歐之外。東歐將被納入到史達林的勢力範圍,顯然是蘇聯方面比較能接受的反攻路線。

英國皇家空軍的「巴爾幹航空軍」,等於被狄托利用來掃蕩「切特尼克」,這應該讓當時沒有空軍的毛澤東非常羨慕。(圖:作者取自美國國家檔案館)
英國皇家空軍的「巴爾幹航空軍」,等於被狄托利用來掃蕩「切特尼克」,這應該讓當時沒有空軍的毛澤東非常羨慕。(圖:作者取自美國國家檔案館)

既然盟軍不會登陸巴爾幹半島,意味著「切特尼克」將沒有機會證明自己英勇抗敵,就算有也是配合蘇聯紅軍作戰,不會是配合英美。既然如此,米哈伊洛維奇更是必須要保存實力,等待蘇聯紅軍T-34戰車開進來的時候才能跟史達林討價還價。蘇聯在史達林統治下,有重新回歸大斯拉夫主義的跡象,這讓「切特尼克」找到了重新與俄國合作的可能。

米哈伊洛維奇自然更沒有必要依照英國方面的要求,為了策應英美盟軍在義大利的軍事行動而讓自己的塞爾維亞子弟兵犧牲。反倒是狄托,因為強調自己保衛的不只是塞爾維亞人,而是整個南斯拉夫民族的命運,所以他打起德軍來更不怕犧牲,逐漸讓邱吉爾相信共產黨游擊隊才是巴爾幹半島上抗擊軸心國的主力,做出了拋棄「切特尼克」的決定。

遭受盟軍空中打擊

1943年9月,義大利王國向盟軍投降,英國決定以亞得里亞海上的維斯島支援南斯拉夫的抵抗運動。在與蔣中正進行了開羅會議之後,邱吉爾與羅斯福又前往伊朗和史達林召開德黑蘭會議。為了展示對史達林的誠意,同時對米哈伊洛維奇不願為了同盟國反納粹鬥爭事業犧牲塞爾維亞民族利益的鄙視,會議上邱吉爾明確表示英國將以狄托為主要援助對象。

於是從1944年開始,英國便只向黨衛隊提供軍事援助,切斷了所有對米哈伊洛維奇的支援。在英國的南斯拉夫流亡政府被迫解除米哈伊洛維奇陸海空三軍部長的職務,承認狄托領導的共產黨是南斯拉夫境內唯一合法的抵抗力量。狄托被指派為南斯拉夫王國新的陸海空三軍部長,同樣的情況如果放在中國戰場,就是讓毛澤東取代蔣中正擔任中國戰區最高統帥。

由於「切特尼克」敵視克羅埃西亞族,因此「烏斯塔莎」政權下的克羅埃西亞飛行員若不認同納粹政策,唯一能做的就是駕駛包括Bf 109在內的戰鬥機投奔狄托。所以南斯拉夫的共產黨游擊隊,在二戰結束前就已經有了空軍,這些前克羅埃西亞獨立國的飛行員還接受英軍飛行訓練,被改編為英國皇家空軍第351中隊與第352中隊,駕駛颶風和噴火等英製戰機參戰。

英國還為此成立了巴爾幹航空軍(Balkan Air Force),協調英國、南非、希臘、波蘭、南斯拉夫還有蘇聯的飛行員共同作戰。這些國家當中,英國、希臘與南斯拉夫王國同為君主立憲國家,波蘭則和南斯拉夫王國一樣以反共為國策,但是都以打擊德軍為優先考量選擇和意識型態不同的狄托合作,可見米哈伊洛維奇已經被完全拋棄。

如果放到中國戰場,就等於美國拋棄重慶國民政府,選擇從共產黨軍隊中挑選飛行員與第14航空軍編組中美空軍混合團。而且由於盟軍對巴爾幹半島的目標實施炸射時,極度仰賴共產黨提供的情報,所以他們實際上打擊的目標往往不是潰敗中的德軍,而是狄托戰後的敵人「切特尼克」。顯然巴爾幹航空軍的組建,實際上成為了狄托借刀殺人的工具。

1946年遭受「人民公審」的米哈伊洛維奇,蔣中正還有一個台灣可以逃亡,比他幸運100倍。(許劍虹提供)
1946年遭受「人民公審」的米哈伊洛維奇,蔣中正還有一個台灣可以逃亡,比他幸運100倍。(許劍虹提供)

提早失敗的蔣中正

事實上同一時期的中國戰場,有不少美國軍人和外交官在目睹到國軍「一號作戰」期間的大潰敗後,也希望美軍能改以延安為主要的抗日合作對象。1945年2月28日,駐華代辦艾哲遜(George Atcheson, Jr.)與駐華美軍司令部政治顧問謝偉思(John S. Service)就曾向羅斯福提出建議,希望華府採用「邱吉爾對南斯拉夫問題採用過的政策」。

假若當時華府真的效法倫敦,那麼蔣中正勢必將面臨提早失敗的命運,同時遭受日軍、共軍還有盟軍的三邊夾擊。由共產黨領導的中美空軍混合團,甚至可能如巴爾幹航空軍一樣,駕駛P-40、P-51以及B-25炸射國軍。大陸的失敗不必等到1949年,恐怕中央軍直接被當成「偽軍」,跟著一起與日軍向延安還有同盟國投降也不一定,而且連復興基地台灣都不會有。

幸運的是美國不是英國,最終還是在現實政治與意識形態之間選擇了意識形態,調走對中共有幻想的史迪威(Joseph W. Stilwell)將軍,改以魏德邁(Albert C. Wedemeyer)為駐華美軍司令、赫爾利(Patrick J. Hurley)為駐華大使,執行以重慶國民政府為中國唯一合法政府的政策才穩住中美關係,讓中華民國得以延長對大陸的統治時間長達五年之久,並成為二戰戰勝國。

米哈伊洛維奇就沒有那麼幸運了,在從1943年11月起就被英國貼上了「合作者」的標籤,雖然他暗中仍指示自己能控制的「切特尼克」武裝與盟國合作,營救了多達500名在巴爾幹半島上空被擊落的盟軍飛行員,卻沒能挽回邱吉爾的支持。擺在米哈伊洛維奇眼前唯一能合作的對象,很諷刺地成為了史達林。

當蘇聯紅軍的T-34戰車駛入南斯拉夫時,「切特尼克」從同屬斯拉夫民族的情懷出發,開始積極配合紅軍作戰。史達林很滿意米哈伊洛維奇的轉向,一度希望藉由支持「切特尼克」來牽制越來越不受莫斯科控制的狄托。諷刺的是此刻狄托得到了英國的全力支持,史達林若轉而扶持「切特尼克」似乎又得罪了西方盟國,只能解除與米哈伊洛維奇的合作。

狄托依靠在英國與蘇聯兩面遊走,最後成為了連「切特尼克」餘黨都不得不愛戴的南斯拉夫民族領袖。(許劍虹提供)
狄托依靠在英國與蘇聯兩面遊走,最後成為了連「切特尼克」餘黨都不得不愛戴的南斯拉夫民族領袖。(許劍虹提供)

狄托擁抱民族主義

沒了英國與蘇聯支持,杜魯門(Harry S. Truman)總統又不願意為米哈伊洛維奇伸出援手,「切特尼克」運動也隨著他的落網在1946年瓦解。米哈伊洛維奇被扣上「賣國賊」的罪名後,在1946年7月17日被槍決,自然不可能如蔣中正一樣,跑到南斯拉夫沿海的小島上組織反共政權。狄托掃除了國內的所有敵人,成為南斯拉夫的唯一領袖。

諷刺的是,狄托領導的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表面上是共產主義軍隊,實際上卻在擴張的過程中吸收了「切特尼克」與救國政府的塞爾維亞人、「烏斯塔莎」的克羅埃西亞人以及斯洛維尼亞家鄉衛隊的斯洛維尼亞人,甚至是許多替納粹德國作戰的穆斯林人,因此表面上南斯拉夫雖然是統一的國家,但是走向族群內戰的陰影持續存在。

如前所述,許多「切特尼克」與救國政府的塞爾維亞軍人是為了報復「烏斯塔莎」而加入狄托的部隊,只要時機來到他們就會重啟南斯拉夫王室所沒能完成的目標,建立一個以塞爾維亞人為中心的南斯拉夫國家。同時蘇聯所提倡的大斯拉夫民族主義,對於信奉東正教的塞爾維亞人有很大程度的吸引,讓狄托不得不對蘇聯產生警惕。

此外史達林在戰時與邱吉爾達成共識,拋棄希臘共產黨的行為,更讓狄托失去了把莫斯科視為共產主義革命大家長的幻想。唯有讓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下的所有民族拋棄掉自己的民族主義,他們才能團結在大南斯拉夫民族的旗幟之下為狄托而戰。身為混血兒,從一開始就不屬於任何單一族群的狄托做出了一個決定,那就是無差別打壓各族的民族主義。

遭北約轟炸的南斯拉夫國防部大樓,宣告「切特尼克」大一統的夢想破滅。(圖:作者取自David Orlovic)
遭北約轟炸的南斯拉夫國防部大樓,宣告「切特尼克」大一統的夢想破滅。(圖:作者取自David Orlovic)

狄托的這套政策空前有效,雖然壓制異己的手段同樣殘忍,卻讓南斯拉夫社會進入了一段空前穩定的狀態。族群之間的屠殺不再發生,塞爾維亞人、蒙特內哥羅人、克羅埃西亞人、斯洛維尼亞人以及穆斯林都得到平等待遇,能一同進入政府服務。在美蘇之間搖擺的外交政策,更是讓冷戰時代的南斯拉夫成為歐洲最繁榮富裕的社會主義國家。

「切特尼克」的復活

然而和平穩定的南斯拉夫,終究只能維持到狄托在1980年5月8日去世為止。而在狄托統治時,佔人口優勢的塞爾維亞人已經大量加入南斯拉夫共產黨與南斯拉夫人民軍,不可避免成為國家的主要領導力量。他們在狄托掌權的時代不敢造次,且謹守分寸的執行大南斯拉夫主義政策,包括後來推行大塞爾維亞主義的米洛塞維奇(Slobodan Milošević)也一度是馬克思主義信徒。

等到狄托去世後,南斯拉夫底下各族群又開始重拾民族主義政策,並試圖擺脫南斯拉夫的統治,這就不免讓米洛塞維奇等主張統一的南斯拉夫民族主義者慌亂了起來。而進入了90年代以後,伴隨著蘇聯的解體,共產主義更是全面遭到東歐國家唾棄。米洛塞維奇無法再以共產主義為號召統治南斯拉夫,於是他選擇回歸塞爾維亞民族主義。

就如同中國的國民黨與共產黨,雖然對中國該採取三民主義還是共產主義的政策有思想上的差異,但兩者共同奮鬥的目標是為了維持中國的統一。「切特尼克」的目標與南斯拉夫共產黨一樣,是維持南斯拉夫的大一統,差別只是在於塞爾維亞人在這個大一統中有比其他民族更高的地位。於是在共產黨出身的米洛塞維奇鼓勵下,「切特尼克」的旗幟又重新在巴爾幹半島的土地上復活了。

最類似「切特尼克」的武裝,其實正是在敵後戰場活躍的忠義救國軍。(圖:作者取自Jason Tsai)
最類似「切特尼克」的武裝,其實正是在敵後戰場活躍的忠義救國軍。(圖:作者取自Jason Tsai)

原本為共產黨軍隊,並且與「切特尼克」為敵的南斯拉夫人民軍從1992年起更名為南斯拉夫武裝力量,與打著「切特尼克」旗幟的武裝民兵合作阻止斯洛維尼亞和克羅埃西亞的獨立。二戰期間的「國共合作」重現南斯拉夫,他們共同支援波士尼亞境內的塞爾維亞人起來成立塞族共和國,與克羅埃西亞人還有穆斯林人再度展開規模不下於二戰的種族清洗行動。

米洛塞維奇為了維護南斯拉夫的統一,不惜重新引發被狄托用鐵腕手段平息的種族衝突,並導致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干預。「切特尼克」再度遭受西方盟軍的轟炸,不過這次由南斯拉夫人民軍演變而成的南斯拉夫武裝力量跟著他們一起被炸。不敵北約強大的空中攻勢,最終南斯拉夫政府被迫承認波士尼亞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以及科索沃兩地獨立,走上了進一步分離的道路。

比較「切特尼克」與中國國民黨

「切特尼克」與中國國民黨分別為南斯拉夫與中國的右翼革命政黨,兩者有諸多相似之處,建立的目的都是推翻異族統治,前者針對土耳其人,後者針對滿清王朝。建國之後,雙方都轉化為右翼反共政黨,並且依賴西方盟國的援助抵抗共產主義滲透。兩者都強調大一統思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都有抵抗軸心國的英勇事蹟。

不過兩者也有諸多不同之處,首先是國民黨在建國後就放棄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狹隘種族主義,轉而擁抱「五族共和」。「切特尼克」不只強調塞爾維亞民族優先,還擁護君主立憲制度,這跟走上共和國路線的中國國民黨有不小差異,即便蔣中正在軍政還有訓政階段仍是以軍事獨裁手段領導國民政府。

中國的土地比南斯拉夫大,而且漢族數量也比少數民族多,所以對日抗戰爆發後,蔣中正不必到海外組織流亡政府,可依靠足夠的戰略縱深牽制日軍。南斯拉夫王國則是國土全面淪喪並且遭不同的軸心國支解,王室被迫流亡倫敦。這方面中國國民黨又比「切特尼克」幸運,至少始終是領導本國的正規軍與侵略者周旋,而且直到日本投降前都沒有被美國拋棄。

嚴格來講「切特尼克」並不等同於二戰時的南斯拉夫流亡政府,而只是一支致力於恢復王室的抵抗組織,拿他們跟整個重慶國民政府比較也未必完全正確。更精確的來說,重慶國民政府是沒有流亡海外的南斯拉夫王國,「切特尼克」則更像是在淪陷區打游擊的忠義救國軍。而且與忠義救國軍還有整個國民政府更相似的地方,是在於「切特尼克」也從來沒有統一過。

抗戰時的中國,不只蔣中正無法統一國府地方部隊,戴笠指揮的忠義救國軍內部也同樣貌合神離。他們當中有忠於重慶國民政府,既抗日也反共的精英團隊,但也有洪門或者青幫份子改編而成的綠林土匪武裝。後者純粹是賣面子給戴笠,會依據自己的需要選擇與日軍、汪精衛或者共產黨合作,像極了那些不聽從米哈伊洛維奇指揮的「切特尼克」游雜武裝。

塞爾維亞右翼勢力舉著米哈伊洛維奇與普丁的照片,還有象徵大塞爾維亞主義的東正教聖母像支持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相信米哈伊洛維奇如果地下有知應該會被氣瘋。(圖:作者提供)
塞爾維亞右翼勢力舉著米哈伊洛維奇與普丁的照片,還有象徵大塞爾維亞主義的東正教聖母像支持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相信米哈伊洛維奇如果地下有知應該會被氣瘋。(圖:作者提供)

成為西方的敵人?

也因為國民黨比「切特尼克」幸運,能領導中華民國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最終還留有一個台灣可供反共的外省族群撤退喘息。南斯拉夫則在1945年就全面被共產黨接管,米哈伊洛維奇系統的「切特尼克」在一年後就被全數殲滅,殘餘的塞爾維亞右派勢力不是流亡英美,就是潛伏到南斯拉夫共產黨或者人民軍以等待東山再起的時機。

由於狄托走上了在蘇聯還有美國陣營之間搖擺的民族主義路線,「切特尼克」黨人慢慢改變了對他的態度,並相信他是唯一能夠公平對待南斯拉夫各族群,又把國家緊密團結在一起的偉人。在狄托活著的時候,他們必須隱藏自己的塞爾維亞民族主義,暗中相信塞爾維亞人將在狄托去世後再度成為支配南斯拉夫的民族,但也有人憂慮狄托去世後將導致南斯拉夫四分五裂。

結果狄托去世時,果真有不少「切特尼克」殘餘勢力哭泣,他們憂慮統一的南斯拉夫國家將不再存在。後來果真如他們所料,南斯拉夫在90年代爆發了內戰。由於米洛塞維奇否決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士尼亞以及科索沃民族自決的權利,塞爾維亞人成為了西方民主國家針對的目標。主張大一統的「切特尼克」與人民軍走上了「國共合作」的道路,共同抵禦北約的轟炸。

也因為北約成為了南斯拉夫統派的共同敵人,且過去試圖赤化南斯拉夫的蘇聯已經解體,21世紀的「切特尼克」黨人又回歸到19世紀末的大斯拉夫主義傳統,選擇與俄羅斯結盟,甚至以俄羅斯的附庸自居。為了報失去科索沃的仇恨,來自塞爾維亞的「切特尼克」黨人甚至在2014年以志願軍名義前往頓巴士地區支援親俄民兵戰鬥,徹底走上西方國家的對立面。

如今俄羅斯已經對烏克蘭發動全面的侵略戰爭,以色列也與哈馬斯爆發激烈衝突,美國出於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的考慮,開始緩和與中共之間的關係。若此刻塞爾維亞再開第三條戰線,對科索沃發動全面入侵,北約是否還能取得1999年的勝利,筆者是非常憂慮的。曾經與美國結盟的「切特尼克」是否會徹底走上西方國家的對立面,值得我們繼續關注。

台灣的「巴爾幹化」

相比起「切特尼克」,國民黨一直是比較幸運的,雖然最終失去了在聯合國代表全中國的權力,也失去了美國的外交承認及軍事同盟,但最終還是成功抵禦了中共對台灣的軍事佔領,並帶領台灣走上民主化的道路。國民黨的大漢主義本來就沒有「切特尼克」的大塞爾維亞主義嚴重,外省人與本省人的矛盾在進入90年代以後亦逐漸緩和。

伴隨著第一代外省人逐漸凋零,如今國民黨黨員已高達90%為本省人,省籍衝突早就一去不復返。從當今藍綠兩大陣營檯面上的政治人物來看,或許民進黨的外省籍人士還略高於國民黨的,這是台灣比南斯拉夫或者塞爾維亞還要幸運的地方。當前兩黨主流都認可中華民國現行的體制架構,爆發內戰的情況是我們很難想像的。

然而藍綠底層的支持者,卻未必與上層精英的想法類似,從某些地方來觀察,台灣爆發內部衝突的可能性卻仍然存在。省籍衝突確實逐漸消去,但取而代之的卻是中華民族主義與台灣民族主義兩種國族認同的碰撞,綠營支持者不再堅持要成立台灣共和國,卻認為他們的中華民國不再與中國大陸有連結,激進者則主張對認同中華民族主義者「吊路燈」。

「深藍」支持者不再以外省族群為主,也不再以兩蔣時代的中華民國正統信徒自居,取而代之的則成為大中華思想在台灣本土的載體。這個大中華思想匯集了唐山過台灣時代的漢民族「原鄉」意識、日據時代的反殖民精神、國共內戰時潛伏在台灣的中共地下黨人思想,還有在1949年外省族群帶來台灣的鄉愁,這個鄉愁又集結了對北洋政府、汪精衛政權以及黨國威權體制的緬懷。

塞爾維亞有人打著「切特尼克」旗號平反與納粹勾結的內迪奇政府,台灣同樣也有「戰鬥藍」領袖在膜拜汪精衛,這些都可視為兩國統派族群對獨派分離主義勢力反撲的結果。再加上當下台灣正在推行不對稱作戰,鼓吹建立民兵抵禦共軍威脅,筆者對此並不持全然反對態度,但是如果無法管控雙方極端主義的聲音,只怕類似「烏斯塔莎」與「切特尼克」的內戰先在台灣本島上演。

*作者為軍事史研究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劍虹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