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史上最像中國國民黨的組織─談塞爾維亞的「切特尼克」

2024-02-11 07:20

? 人氣

二戰時與美軍合作的「切特尼克」,他們共營救了500名美軍飛行員,與中華民國一樣是美國的盟友。(圖:作者取自Aleksandar Simić)

二戰時與美軍合作的「切特尼克」,他們共營救了500名美軍飛行員,與中華民國一樣是美國的盟友。(圖:作者取自Aleksandar Simić)

南斯拉夫的共產革命領袖狄托(Josip Tito),長期以來都被認為是毛澤東在歐洲的一個對照組,主要是他在奪取大權之後,沒有完全加入蘇聯領導的社會主義陣營,而是走上民族主義道路。狄托選擇把南斯拉夫的國家利益置於美蘇的意識形態鬥爭之上,不只沒有如其他歐洲社會主義國家般的加入華沙公約組織,還一度為了抗衡蘇聯的影響接受美英的軍事援助。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所以從40年代到70年代,西方都為了毛澤東到底會不會走上「狄托主義」(Titoism)而陷入論戰,美國直到韓戰爆發前都沒能決定是否該繼續援助台灣,英國則是堅信毛澤東將成為第二個狄托,在韓戰爆發前就承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共軍在朝鮮半島與美軍兵戎相見,一度讓美國認定中共就是蘇聯的傀儡,沒有民族主義化的可能性,從而決定全力支持台灣。

然而到了70年代,歷史的發展卻證明了英國的選擇是正確的,毛澤東終究還是與蘇聯鬧翻了。這次尼克森(Richard M. Nixon)總統決定抓住了機會,親自飛往北京拜會周恩來與毛澤東,正式確立了華府與北京攜手抗衡莫斯科的夥伴關係,直到1991年蘇聯解體為止。從結果論來看,毛澤東毫無疑問是中國的狄托。

有趣的是,二戰時的南斯拉夫同樣有蔣中正的對照組,那就是塞爾維亞保王派游擊隊「切特尼克」(Chetniks)領袖米哈伊洛維奇(Draža Mihailović)。米哈伊洛維奇如同抗日領袖蔣中正一樣,在納粹德國入侵南斯拉夫的第一時間就組織游擊隊抵抗入侵者。與蔣中正更像的地方,是米哈伊洛維奇同樣是一位立場堅定的反共鐵人,在打擊德軍的同時也與狄托的共軍戰鬥。

比較不幸的是,以匡復南斯拉夫王室為目標的米哈伊洛維奇,在二戰結束前就遭到盟友英國拋棄。等到狄托在英軍與蘇軍支持下逐漸壯大起來,並且席捲整個南斯拉夫的時候,米哈伊洛維奇卻不像蔣中正一樣有個台灣可以逃亡。最後的結果,就是整個南斯拉夫反共勢力在1946年就全軍覆沒。要討論這號人物,我們還是要先從「切特尼克」這個組織開始談起。

1912年巴爾幹戰爭時的「切特尼克」,他們在南斯拉夫或者塞爾維亞歷史上的定位就如同中國國民黨。(許劍虹提供)
1912年巴爾幹戰爭時的「切特尼克」,他們在南斯拉夫或者塞爾維亞歷史上的定位就如同中國國民黨。(許劍虹提供)

塞爾維亞人的興中會

回顧「切特尼克」的歷史,其實還真的與中國國民黨有許多類似之處,因為這個名詞最早是用來形容反抗鄂圖曼帝國的塞爾維亞革命團體。塞爾維亞自13世紀以來隨著整個巴爾幹半島一起為鄂圖曼帝國征服,信奉東正教的塞爾維亞人在信奉伊斯蘭教的土耳其人統治下成為二等公民,於是從19世紀開始發起武裝獨立運動。

「切特尼克」這個名詞,也是來自於土耳其語中Cete,「即掠奪和燒毀」的意思。塞爾維亞畫家潘契奇(Matija Ban)在1848年首度使用了「切特尼克」這四個字,期許塞爾維亞人能夠在鄂圖曼帝國統治下的塞爾維亞公國制度外設置武裝集團,以確保國家能徹底擺脫土耳其統治。他的這個願望在1878年實現,塞爾維亞公國正式從鄂圖曼帝國獨立,轉型為塞爾維亞王國。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劍虹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