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弱水專文:自由民主的自強與防衛—從五四傳統談起

2023-11-25 05:50

? 人氣

中華民國112年國慶大會,國立體育大學花式直排輪選手高舉國旗繞場表演。(資料照,顏麟宇攝)

中華民國112年國慶大會,國立體育大學花式直排輪選手高舉國旗繞場表演。(資料照,顏麟宇攝)

前記:本文是我為二○一九年五月三日中華文化總會「五四運動一百周年:中國大陸民主發展的反思」圓桌論壇所準備的講稿,收入本書,內容稍有修訂。這場論壇播放了余英時老師的錄影談話,我則發表現場談話,這是我和余老師最後一次「同台」,很值得紀念。

今年二○一九年,是五四學生運動的一百周年,「五四運動」就是從這個學生運動得名的。不過,從比較寬闊的歷史觀點來看,「五四運動」最主要的涵義是得之於在五四學生運動之前就展開的新文化運動。歷史學者一般把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起點訂於一九一七年。這一年一月,《新青年》的主持人陳獨秀把雜誌本部從上海遷到北京,也在這個月,胡適在《新青年》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掀起波瀾壯闊的白話文運動,開啟了中國思想文化的新紀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作為思想運動,五四運動特別鼓吹三個目標:「德先生」(民主)、「賽先生」(科學),以及從舊禮教解放,建立獨立的人格。其中,「德先生」的問題和現今臺灣以及兩岸情勢關係密切,也是本次論壇的主題。今天,我的發言集中在討論提綱的第一點「自由主義思潮在臺灣與中國大陸的發展」。我想從五四自由傳統的問題出發,嘗試說明現代中國與臺灣自由主義思潮的歷史特點,並論及現在兩岸局勢中臺灣的自由民主問題。

關於五四自由主義傳統,以下是幾點基本說明。首先,「自由」雖然不在前述的五四運動三大目標之中,這個運動含有強烈的鼓吹自由和人權的成分。在一百年前五四的情境中,民主的觀念和自由、人權關係密切,事實上,陳獨秀(一八七九—一九四二)最初是以「人權」和「科學」做為新文化的兩面旗幟(一九一五年九月〈敬告青年〉),而非「民主」與「科學」。新文化運動的領導者不但提倡與民主有關的參政權,而且重視基本人權,包括思想自由、言論自由,要求法律保障這些權利。他們還主張,健全的個人主義是自由民主的重要文化基礎,他們對三綱五常的批判和這個觀點是相關的。

第二,在二十世紀的前半期,自由主義成為重要的思潮,並沒有隨著五四運動的退潮而消散。純就思想層面而言,自由主義在二十世紀前期的中國是相當興盛的,由於這個傳統的主要根源是五四,我們無妨稱之為「五四自由主義傳統」。

自由主義最興盛的時期,是在一九四○年代,也就是從抗戰(第二次中日戰爭)晚期到一九四九年中共席捲中國。興盛的主要原因大概有兩個。一是自由派知識分子希望儘快結束國民黨的訓政,實施憲政,作為戰爭結束後中國的新政治體制。另一個原因是,隨著共產黨力量越來越大,很多知識分子擔心自由被徹底摧毀,激發了自由主義的論述。這個支脈可以稱為「反共自由主義」,當時還在青年時期的殷海光(一九一六?—一九六九)顯然就屬於這個脈絡。一九四○年代的自由主義者,有許多國、共兩黨之外的學者和政治人物,以及新聞界、文化界人士。當時影響力特別大的,除了最具象徵性的胡適(一八九一—一九六二),還有民主社會黨領袖張君勱(一八八七—一九六九)、《觀察》週刊主編儲安平(一九○九—一九六六?,下落不明)等。此外,國民黨內也有自由主義者,共產黨中也有人受影響。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