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民族解放的先聲─大東亞會議80周年

2023-11-05 07:20

? 人氣

出席1943年11月大東亞會議的各國元首,從左到右為緬甸的巴莫、滿洲國的張景惠、中國的汪精衛、日本的東條英機(日本)、泰國的旺·威泰耶康、菲律賓的勞瑞爾(菲律賓)及印度的鮑斯。(許劍虹提供)

出席1943年11月大東亞會議的各國元首,從左到右為緬甸的巴莫、滿洲國的張景惠、中國的汪精衛、日本的東條英機(日本)、泰國的旺·威泰耶康、菲律賓的勞瑞爾(菲律賓)及印度的鮑斯。(許劍虹提供)

上週我們介紹了等同於開羅會議預備會議的莫斯科會議,事實上1943年從同盟國的角度來看就是一個充滿會議的年份,開會的目的除了決定歐洲和亞洲戰場該如何打外,更重要的是建立一個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戰開打的戰後國際秩序。當然同盟國之間各懷鬼胎,羅斯福想以《大西洋憲章》為藍圖,打造一個沒有法西斯主義、殖民主義以及共產主義的自由世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然而邱吉爾的目標就是要維持大英殖民帝國,史達林則希望以共產主義重塑世界,蔣中正則希望依附在美國之下使中華民國成為亞洲的領頭羊。美蘇英中四國對戰後世界各有自己的想法,筆者留待下個月討論開羅會議和德黑蘭會議的時候再來討論。那麼德國、日本與義大利等三大軸心國,是否也有自己的戰後秩序等待建立?

戰時希特勒與墨索里尼有經常性的會晤,而且無論是在法蘭西、巴爾幹還是北非戰場上都能看到德軍與義軍並肩作戰的身影。日本與德國之間的關係卻完全不是如此,因為除了派遣17艘U級潛艦到馬來半島的檳城執行物資與人員的運補任務外,德國不再有出兵太平洋戰場的紀錄。希特勒與總理東條英機或者裕仁天皇,似乎也沒有見過一面。

唯一把兩大軸心國聯繫在一起的,就是德國與日本同時都在和英國還有美國作戰。蘇聯是德國排在美英之外的第三大敵人,但是蘇聯卻因為簽署《日蘇中立條約》的關係沒有參加對日作戰,可見德國和日本之間對戰爭還有戰後世界該怎麼走有不同的看法。其中德國、蘇聯與日本都與以英美為代表的盎格魯撒克遜文明,尤其是希望以武力瓦解大英帝國。

煽動殖民地民族主義起來打倒英國,是德國、蘇聯與日本都採用過的政治戰略,但是這三個當中卻只有日本是真正意義上的有色人種國家。希特勒是大日耳曼主義者,史達林是大斯拉夫主義者,他們的白人優越感比起英國人而言只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帶領有色人種崛起翻身的任務,在那個時代背景下就落到了日本的肩膀上,於是就有了1943年11月舉行的大東亞會議。

汪精衛身著海軍大禮服,迎接訪問中國的印度獨立領袖鮑斯。(國史館提供)
汪精衛身著海軍大禮服,迎接訪問中國的印度獨立領袖鮑斯。(國史館提供)

誰是日本的小夥伴?

二戰時的太平洋戰場有美英中聯盟,歐洲戰場有美蘇英聯盟,在羅斯福總統憑藉美國強大的國力影響下還能勉強連成一線。然而德國與日本的情況完全不一樣,雙方各自在歐洲和亞洲有自己的盟友圈。德國的盟友有義大利、匈牙利、保加利亞、羅馬尼亞、芬蘭、維琪法國、斯洛伐克以及克羅埃西亞,其中維琪法國、斯洛伐克以及克羅埃西亞為納粹扶植的傀儡政權。

日本在亞洲的盟友有滿洲國、中華民國、泰王國、緬甸國、菲律賓第二共和國以及統治法屬中南半島的維琪法國。上述這六個國家中,只有泰國不是日本經由武力扶持的傀儡政權,稱得上與日本有夥伴關係。維琪法國則是納粹德國與日本帝國雙重扶植的傀儡政權,且因為其並非嚴格意義上的亞洲國家,並沒有真正為日本視為盟友看待。

希特勒將猶太人、蘇聯與美國視為「非歐洲人」,試圖打造一個統一且不受這三股力量影響的歐羅巴帝國。日本發動「大東亞戰爭」的目的,則是要建立一個排除白人影響的黃種人帝國。德國也好,日本也罷,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都遭受到英美的壓制,兩個國家都希望利用這次的機會翻身,打倒以英美為代表的「舊秩序」。

然而無論是納粹德國還是大日本帝國,都沒有隱藏自己在打敗「舊秩序」之後將各自成為歐洲以及亞洲「新秩序」的領頭羊,而且兩個國家都有比英美更加強烈的種族優越感。歐洲與亞洲不同的地方,在於希特勒的盟友雖然大多數都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從奧匈帝國或者俄羅斯帝國獨立出來的新國家,卻都在相當程度上繼承了原帝國的憲政架構或工業基礎。

尤其法國與義大利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法國更是老牌的歐陸殖民強權,自然讓希特勒對他們多少有些尊重。日本的情況則不然,面對的除了有在戰場上不斷遭日軍擊敗的中國人外,就是那些原本被列強殖民統治的東南亞民族。而日軍進攻東南亞的目的,本身就是為了搶奪殖民地資源,所以包括維持主權獨立國家的泰國在內,心中都沒有哪怕是一絲一毫的尊重。

戰時的緬甸總理巴莫。(許劍虹提供)
戰時的緬甸總理巴莫。(許劍虹提供)

緬甸與菲律賓的立國

日軍是打著「解放東亞」的旗幟揮師東南亞的,因此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初確實廣泛受到東南亞各殖民地的歡迎。與日本最積極合作的,當非緬甸的翁山將軍和印尼的蘇卡諾莫屬。翁山將軍甚至組織了緬甸獨立軍,協助日軍同英軍還有中國遠征軍交戰,陸軍200師師長戴安瀾將軍就慘死於這支獨立武裝之手。

對日軍較不歡迎的殖民地為菲律賓,因為對菲律賓實施殖民統治的美國在1933年就做出了讓菲律賓在1946年獨立的決定,所以菲律賓是東南亞眾多殖民地者唯一積極與殖民者合作抵抗日軍者。不過為了迎接菲律賓的獨立,美國還特別為菲律賓訓練了一批本土行政人才,這批行政人才當中有部份精英式願意與日軍合作的。

然而佔領緬甸的日本陸軍第15軍司令官飯田祥二郎中將,還是佔領菲律賓的第14軍司令官本間雅晴中將都從軍事上的理由出發,反對賦予這兩個國家獨立建國的地位。畢竟從日軍的角度出發,他們必須在18個月內將東南亞的防線鞏固起來,做為與美軍長期作戰的基地,不可能將大權下放給當地的民族主義者。

為此翁山將軍多次與日軍爆發衝突,日軍在菲律賓扶持的完全黨也遭到由美國培育,但是願意和日本合作的行政精英們箝制。但是日軍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的前半年正處於巔峰狀態,連英美都不放在眼裡,又怎麼會在乎這些東南亞民族的情緒。要等到日軍在中途島還有瓜達康納爾戰役失敗,東條英機才認知到爭取東南亞還有中國民族主義者的支持相當重要。

東條英機在1943年1月23日做出緬甸將在一年內獨立的承諾,然後又在5月6日答應讓菲律賓獨立,好讓其他東南亞民族相信「大東亞共榮圈」並非口說無憑。於是緬甸國與菲律賓共和國兩個親日政權,分別在1943年8月1日和10月14日成立,讓日本有了泰國、滿洲國以及汪精衛政權之外的另外兩個盟友。

日軍在菲律賓張貼的雙語海報,是以日語搭配英語為主,說明日軍必須要和美國培育的當地精英打交道。(Reader's Digest)
日軍在菲律賓張貼的雙語海報,是以日語搭配英語為主,說明日軍必須要和美國培育的當地精英打交道。(Reader's Digest)

為何沒有其他國家?

二戰時遭日本佔領的東南亞殖民地不是只有緬甸和菲律賓,而且在這些其他的殖民地裡也有很強烈的親日勢力,何以日軍沒幫助他們建國。之所以會有如此問題,首先是在於東南亞其他殖民地內部存在著比緬甸還有菲律賓更為極端的種族或宗教矛盾。比如印尼有親日的穆斯林領袖蘇卡諾,馬來亞同樣有以馬來青年同盟為代表的穆斯林選擇與日軍合作。

馬來人與印尼人同文同種,又有同樣的信仰,按照道理讓他們成為一個統一的穆斯林國家相當符合日軍利益。可是英國從19世紀就往馬來半島移入大批華人,而泰國在1942年取走了馬來亞的北部四邦之後,馬來半島上的華人人口更是過半,讓汪精衛政權以此為由向日本索取馬來半島的主權。對於來自中國盟邦的請求,日本外務省有不得不回復的壓力。

由於無法擺脫馬來人與華人的族群問題,最終外務省和大本營只能擱置馬來半島和印尼的處置問題。但是日軍還是在馬來亞和印尼分別培育了兩支簡稱為PETA的鄉土防衛義勇軍,讓他們有足夠的武裝抵擋捲土重來的歐洲殖民主義。此外印度民族主義者蘇巴斯·錢德拉·鮑斯,也得到了日軍扶持,在被改名為昭南的新加坡成立自由印度臨時政府。

鮑斯領導的只是一個臨時政府,不是一個國家,關鍵原因就是當時印度還被牢牢掌握在英國手中。不過自由印度臨時政府將那些英軍俘虜中的印度裔官兵組織為印度國民軍,準備配合日軍第15軍打回老家去。所以鮑斯雖然沒有自己的國家,卻有高達43,000的印度國民軍,可能是眾多亞洲軸心國當中軍事力量最強的。

自由印度於1943年10月21日成立後,東條英機總理就決定將滿洲國、中國、泰國、緬甸、菲律賓以及印度的親日領袖們召集到東京,召開大東亞會議來討論戰後亞洲的政治安排。這也是自1842年鴉片戰爭以來,第一場完全沒有歐美白人參與,完全由亞洲有色人種召開的國際會議,在近代歷史上有不可低估的地位。

大東亞會議真正並且唯一的主導者,還是東條英機。(許劍虹提供)
大東亞會議真正並且唯一的主導者,還是東條英機。(許劍虹提供)

日本主導的國際會議

在1943年11月5日到6日前往東京,參加大東亞會議的國家代表有滿洲國總理張景惠、中國國民政府主席汪精衛、泰國代總理瓦拉旺親王、自由印度臨時政府首領鮑斯、菲律賓共和國總統勞瑞爾以及緬甸國總理巴莫。包括日本總理東條英機在內,所有與會者無一例外都是亞洲人,目的就是要告訴英美勢力「東昇西降」的時代已經到來,白人對亞洲的殖民即將落幕。

1943年11月6日發表的《大東亞宣言》,明確強調將以東方文化中共存共榮的「王道精神」為原則建立戰後新亞洲,強調:「蓋世界各國各得其所,萬邦相倚相扶共享共榮之樂,乃確立世界和平的根本。然而美英為自國的繁榮,壓迫他國和民族,特別是侵略大東亞,貪得無厭的剝削大東亞,隷屬化大東亞的野心,顛覆大東亞安定的根本。這正是進行大東亞戰爭的原因。」

在批評了西方的野心之後,《大東亞宣言》主張:「大東亞各國應相互提攜協作,從美英枷鎖下解放大東亞,完成大東亞戰爭,完成自存自衛。」看起來《大東亞宣言》具有高度的理想性,背後要擊敗的不只是英美盟國,同時還要對抗種族主義更為強烈的納粹德國,才能真正確保「東昇西降」成功。這也是為什麼日本與德國的同盟關係,始終無法與美中相提並論的原因。

可是在施行上,顯然日本與亞洲國家之間比德國與歐洲國家之間更難建立平等的同盟關係。當然這未必是因為日本人對待自己的盟邦比德國人對待自己的盟邦更有優越感,而是在於德國的盟邦有不少為現代化工業國家,能與德國真正做到「相互提攜協作」。比如羅馬尼亞皇家空軍有裝備國產的IAR 80戰鬥機,就算得不到德國空軍的援助,也能單獨與英美空軍戰鬥。

絕大多數亞洲的軸心國,包括獨立性最強的泰國都單方面仰賴日本的軍事和經濟援助,使得日本和他們的關係從一開始就沒有平等的可能。外加日本的工業生產能力本身就沒有美國和德國強,能給盟邦的物質相對有限,卻又要求盟邦根據日軍的需求提供糧食、天然資源與勞工參戰。久而久之東亞盟邦的民族情緒沒有被滿足,倒是先被日軍給狠狠掠奪了一遍。

伴隨著日本投降而來的,是「大東亞共榮圈」就此煙消雲散。(許劍虹提供)
伴隨著日本投降而來的,是「大東亞共榮圈」就此煙消雲散。(許劍虹提供)

大東亞共榮圈的瓦解

所以大東亞會議的結果,最終只是曇花一現。隨著日本在戰場上的失敗日益明顯,泰國開始透過重慶國民政府與英美展開談判,翁山將軍亦暗中接觸英軍136部隊商討倒戈事宜。菲律賓的勞瑞爾總統,其實從一開始就是依照親美的奎松總統之命滲透到日軍陣營裡當臥底的,還與麥克阿瑟將軍保持著緊密聯繫,自然更不會忠於「大東亞共榮圈」到底。

日本允許維琪法國持續統治法屬中南半島,本身就應證了「大東亞共榮圈」的虛偽。不過維琪政府在1944年垮台後,日軍駐中南半島的第38軍發動「明號作戰」,徹底推翻了法國人對越南、寮國以及柬埔寨的統治。第38軍司令官土橋勇逸直接扶持了三國的王室,成立了越南王國、寮王國以及柬埔寨王國等三個新的亞洲親日國家。

然而這個修正來得太晚也太小,難以扭轉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中失敗的命運。而伴隨著日本的失敗,所有東亞的軸心國傀儡政權,包括選擇與日本結盟的泰國總理鑾披汶都下了台。只有在戰爭末期選擇與英軍合作,調轉槍口的翁山將軍獲得盟國承認,確保了緬甸能在1948年獨立,雖然他在緬甸獨立前慘遭政敵殺害。

印度臨時政府主席鮑斯,則在日本投降後的第三天於台北松山機場上空的一場空難中死亡。據說他要飛往大連,準備投效蘇聯或者中共,將對英國的戰爭推行到底,沒想到卻喪命於台灣。勞瑞爾也曾短暫流亡台灣,最後於日本遭麥克阿瑟將軍逮捕,但是菲律賓獨立後的第一任總統羅哈斯是他過去領導親日政權時的手下,所以他在第一時間就得到了赦免,戰後還一度詹任參議員。

在眾多戰時選擇與日軍合作的東南亞民族主義者中,最成功者當非蘇卡諾莫屬,他以鄉土防衛義勇軍為主力發動反抗荷蘭人的獨立戰爭,並吸引不少包括台灣人在內的前日本軍一起將這場沒有打完的「大東亞戰爭」推行到底。最終蘇卡諾贏得了獨立戰爭的勝利,在1950年8月17日成立印度尼西亞共和國,算是太平洋戰爭中諸多親日派中唯一成功親手建立國家的。

日本培育的中國學生周恩來與戰時的印尼親日派蘇卡諾,在50年代攜手打造美蘇之外的第三條道路。(許劍虹提供)
日本培育的中國學生周恩來與戰時的印尼親日派蘇卡諾,在50年代攜手打造美蘇之外的第三條道路。(許劍虹提供)

和平共處五原則

縱然日軍因為各種主客觀原因在太平洋戰爭中失敗了,但是日本在戰時提倡以團結有色人種為基礎的「大東亞主義」卻也深入了人心,由蘇卡諾領導的印尼在戰後亞洲發揚光大,並得到印度、緬甸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響應。尤其是《大東亞宣言》提到的五原則,又與中共總理周恩來1953年提出的《和平共處五原則》有相互輝映之處。

《和平共處五原則》的第一條「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第二條「互不侵犯」以及第三條「互不干涉內政」,能對應到《大東亞宣言》的第一條「大東亞各國相互提攜協作,以道義為基礎,確保大東亞的安全,建設共存共榮的秩序」與第二條「大東亞各國相互尊重各國的自主獨立,敦睦互助,確立大東亞親密融和、親近和睦」。

第四條「平等互利」以及第五條「和平共處」,則可對應《大東亞宣言》第四條「大東亞各國相互尊重各國的傳統,發揮各國民族自已的創造性,以昂揚大東亞的文化」、「大東亞各國相互在互惠條件下緊密合作,謀求經濟發展,增進大東亞的繁榮。」及第五條「大東亞各國應與萬邦敦睦交誼,撤廢人種的差別,進行文化交流,開放自己的資源,以貢獻於世界,推動世界的進步。」

換言之,大東亞會議與1954年在萬隆召開的第一次亞非會議有一個共同的精神,那就是拋棄亞洲各國之間在種族、意識形態還有宗教信仰上的爭議,團結一致像美英蘇三大強權發出有色人種的聲音。無論是在二戰還是冷戰,這確實是親美的中華民國政府所沒有辦法滿足周邊亞洲國家的,也讓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某種程度上成了大日本帝國的繼承者。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日本口號喊得漂亮,可是推行起來終究還是把周邊國家的民族視為次等人看待,東南亞人受到的重視嚴格上來講比中國人還要遠遠不如。而且就算撇除掉種族主義,日本亦無足夠的工業能力撐起「大東亞共榮圈」。不久前才召開一帶一路論壇的中共,是否會重蹈日本的覆轍,還值得我們觀察。

*作者為軍事史研究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劍虹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