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保真觀點:台灣的高山農業何時落日?

2023-10-27 06:40

? 人氣

梨山地區超限利用的林地,雖然林業單位陸續有透過訴訟途徑收回,至今仍是本島最大的水蜜桃產地,種植面積達四、五百公頃,年產量約三千公噸,產值1億多元新台幣而已。若是碰上旱癆天災,產量及營收銳減。所以,在連鎖大型賣場或是超市中,很少見到打出「梨山」標示牌的水蜜桃,即使有也是曇花一現。本土水蜜桃販售地點多在鄉間路邊零星擺攤或是獨立的水果行。常規市場中仍是日本、美國水蜜桃佔大宗。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同樣的情形也出現在蘋果。上個世紀六零年代,作家黃春明寫的諷刺小說《蘋果的滋味》,描寫本地一位建築工人被駐台美軍駕車撞傷,住進美軍附設醫院療傷,家人老小來探病,他拿出獲贈的美國蘋果分食,全家反而感覺無比幸福。程兆熊曾寫說他希望在台灣種了蘋果樹,國人就能吃到廉價的蘋果。可是半世紀過去了,充斥市面的蘋果仍然多是紐西蘭、美國、日韓的,本地土產蘋果量少,價格也不低廉。這其實是台灣生產性農業幾乎所有品項的共通短板,我們是一個淺盤性農業體系,想要長期穩定的大規模外銷或加工都「量」有未逮,甚至連內銷也有因天災而困窘的時候。雞蛋不就是最近的例子?

何況,台灣的高山農業還有人民居住福祉的連帶問題:今年八月,卡努颱風來襲,南投縣大雨重創山地部落,搶通道路、移置居民、運補物資,在在都成新聞頭題,南投縣長許淑華為此與行政院陳建仁院長互槓。

風雨災害過了,後續道路復原也是問題:路不通,山區的農產品無法運下山販售,山地青年背負一籮筐高麗菜攀登陡坡的背景正是如此。而中央山脈裡的道路其實都很脆弱,因為地質基本上並非一整塊岩石,而是在鬆碎岩板上堆疊的土石,風雨沖刷或地震搖晃就會崩坍移位。

2007年的柯羅莎颱風導致台中山區石岡往返新社的道路中斷,16年過去後勉強修竣通車,最後168公尺花了六千萬元修復,地方鄉民當成一樁大喜事看待。貫通本島東西部的中部橫貫公路,歷經1999年921大地震、2004年七二水災、2009年莫拉克颱風的接連摧殘,至今仍然未能全線雙向通車,原因就是山區地質鬆軟脆弱,曾經自詡自豪的「人定勝天」踢到了鐵板!交通部長王國材在立院答覆質詢時,說明山區的道路要等待地形地貌穩定才能動工。

台灣高山農業過去承擔安置退役榮民開闢橫貫公路後的生計,半個世紀過去,昔日老兵陸續凋零,朝野都不再提「反攻大陸」,戰士授田證也早已兌換現金,「寓兵於農」的屯田思維也不符現代戰場經營需求。何況,高山農產品的整體產值不高,「外部性」負面效應卻很大,常是朝野的相罵本。再者,高山墾農的生活條件與平地居民有相當大的落差,難道我們忍心讓他們長期淪為二等國民,一再上映颱風前強制遷移的悲情戲碼?可還記得南投縣境內的廬山溫泉區?2008年的颱風,土石流幾乎淹沒全區,聯外道路中斷。此後經過多方探勘評估,縣府終於決定撥款「賠償」當地居民並集體遷村至埔里。然而,多年過去,仍有業者死守廬山的飯店和民宿,甚至變相以「親友來訪」持續營業。今年八月的卡努颱風橫掃,再次上映救援戲碼…。

期待有遠見和果斷行動力的政治家,為山地部落居民、墾農,及本島的自然環境設想長治久安之計。例如:種植水蜜桃是否可轉向適合低海拔而無須低溫的品種?

政治,關鍵就在於執政者的眼界、定見和執行力。

*作者為中興大學農資學院退休教師、文藝作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