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保真觀點:台灣的高山農業何時落日?

2023-10-27 06:40

? 人氣

2022年6月我打電話給「爾雅出版社」的隱地先生,原本只是問候的寒暄,卻打開了話匣子,談及程兆熊先生及高山農業,因而再回味拙作<撕破的雨衣>。電話中未能詳談,我又寫了一封略長的信給隱地先生。他有寫日記的習慣,甚至將自己一年的日記內文摘蕪留菁再出版,後來成了《2022隱地(未完成)》一書。我收到書,驚喜發現在6月20日那篇他摘錄了我的信函: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蘋果樹和一般林木都是木本植物,差異在於種植目的不同:造林,要的是樹木的樹幹木材,它的枝條是累贅,而且枝條越粗,在樹幹上形成的連結疤孔越大,破壞那根木材的價值;果樹如蘋果,我們要的是它開花結果,所以得有橫向的枝條,越廣越好。因此,一般造林地的初始種植密度大,待樹木長大,就會選擇性砍伐一些,謂之「疏伐」,幾輪疏伐之後才是最後的終極伐採,過程中始終是要讓林的保持密集,一方面減少枝枒,一方面迫使樹木向上生長爭取陽光,也就因而延伸了樹幹的長度價值。蘋果樹不要它向上竄升,而是要橫向伸展枝枒好開花結果,因此對土地的覆蔽不足,暴雨颱風時就會沖刷地面表土,即土石流;同時,為了促進開花結果,果樹也要施肥,也會隨雨水沖刷流進河川汙染。我的文章標題<撕破的雨衣>,就是點出林木原是陡峭山坡地的雨衣,改種蘋果樹桃樹梨樹,就有如把雨衣撕破了。』

林地是立體的生態系,林木對土地的覆蓋性最佳,果樹就差了,換成高麗菜更慘!嘉義大學的薛玲博士曾有研究,說是在高山種植一公頃的高麗菜,平均一年沖刷流失田土約15到16公噸,是果樹園的三倍、原始林的五倍!那些流失的泥土夾帶著肥料和農藥,堵塞在山下的河道及更下游的水庫。這些都是隱性的負面「外部性效應」,一語蔽之,高山農業多是違法濫墾。

李鴻源先生在網媒節目受訪時,曾說他主張可考慮讓高山的墾農改行,放棄種菜或果樹而改為造林及保育林木,由政府發給工資薪給。

20230810-前內政部長李鴻源10日出席黃暐瀚「下班瀚你聊」節目。(顏麟宇攝)
前內政部長李鴻源。(資料照,顏麟宇攝)

其實這是早已實施的政策:林務局(林業暨自然保育署的前身)提起訴訟,向侵占國有林地

的墾農要求收回土地。有些地區則是以和緩的手段處理,即與墾農簽約要他們造林護林。

但進山一遊,常見不少茶園中夾雜著幾株櫻花樹,還有小木屋。墾農也會多角經營,美其名為「混農林業」,以賞櫻及品茶做號召,搞起了民宿觀光旅遊。櫻花樹屬於林業單位指定的造林樹種嗎?當然不是,墾農不喜常綠的針葉樹種,多半挑選落葉樹種,更扯的是有茶農畫出一個小區密植林木,其他地區仍是茶園菜圃,不均勻混植林木。這完全失去了當初簽約要他們復舊造林的原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