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中國工廠確實正在遷移,但目的地並非其他海外國家

2023-10-16 11:00

? 人氣

(美聯社)

(美聯社)

在爭奪中國「世界工廠」寶座的競爭中,墨西哥、印度和越南等國面臨著一個強大的對手:中國廣闊的內陸地區。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隨著企業在中國中西部省份尋找更廉價的土地和勞動力,低成本製造業正在遠離中國繁華的沿海地區。近年來,隨著美國關稅推高工廠成本,加之中國沿海大城市重點發展高科技電子產品、電動汽車和其他先進產業,製造業遷移的速度有所加快。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加入VVIP會員請點此訂閱:風傳媒・華爾街日報VVIP,獨享全球最低優惠價,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洞悉國際政經最前沿。

這一變遷的結果是,中國內陸省份的出口蓬勃發展,令那些試圖挑戰中國製造業霸主地位的對手的出口加速態勢也顯得相形見絀。

中國內陸地區的進一步發展有助中國鞏固其在全球製造業中的主導地位,儘管西方國家對中國成為半導體和可再生能源等關鍵行業的供應國越發警惕。

要繼續保持領先地位,中國仍面臨重大挑戰。人口結構的惡化意味著中國的製造業勞動力大軍正在萎縮,外商在華投資也正在枯竭。

經濟學家表示,美國及其盟國正在通過補貼和其他激勵措施來說服企業接納中國以外的其他國家,但企業的採購可能還需要數年時間才會發生重大轉變。

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甘迺迪學院(Kennedy School)的城市政策教授、經濟學家Gordon Hanson表示,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仍將是全球製造業的主要參與者。他在2020年的一篇論文中探討過更多製造業向中國內陸轉移的可能性。

「中國的產能實在太大了,世界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不能不依賴中國。」

自2018年初以來,隨著工廠生產向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以外的地區擴展,中國中西部15個省份的出口累計增加94%。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是中國工業經濟的引擎。

根據數據提供商司爾亞司數據資訊有限公司(CEIC)編制的官方數據,在截至今年8月份的12個月裡,這些省份的出口總額達到6,300億美元,超過了同期印度(4,250億美元)、墨西哥(5,900億美元)和越南(3,460億美元)的出口額。

儘管人們對中國以外的其他製造基地的興趣大增,但中國內陸地區的出口成長速度高於上述三個國家的出口增速。

自2018年初以來,印度的出口成長了41%,墨西哥的出口成長43%,越南的出口成長56%。這三個國家都受益於中美貿易戰與新冠疫情之後全球供應鏈的重新洗牌。2018年,墨西哥的出口規模超過了中國內陸地區,但在2020年被反超。

中國沿海省份仍是全球製造業的重鎮。南部的廣州和深圳、東部的寧波和上海以及東北部的青島和天津等製造業中心都位於沿海地區。在截至8月份的12個月中,這些地區的商品出口總額達2.7兆美元,約為美國、歐盟和日本同期出口額總和的一半。

追求更低的成本

製造業向中國內陸轉移的背後是對勞動力的追逐。20世紀90年代和21世紀頭10年,數以百萬計的中國人離開農村,到沿海城市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的工廠工作。

如今,這一趨勢已接近尾聲,隨著企業上演搶人大戰,沿海地區的工資已大幅上漲。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截至2021年的10年間,廣東省民營部門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成長了一倍多。沿海城市受教育程度更高、更年輕的工人開始放棄辛苦的工廠工作,轉而從事服務業。

總部位於紐約和中國的時尚品牌Commerse的供應鏈主管Ray Zhou說,該公司從2022年下半年開始將生產從沿海地區轉移到中國內陸。

現在,約有一半的機器縫製工作由位於中國內陸(包括廣西和湖南)的工廠完成。他說,雖然在內陸生產服裝意味著運往美國需要更長的時間,但總體勞動力成本比廣州低約30%。

Commerse供應方工廠僱用的工人大多為三四十歲。Zhou說,年輕人寧願送外賣,也不願意去工廠縫衣服。

推動企業向內陸發展的其他因素包括:尋找更廉價的廠房;沿海城市實行的更嚴格規定,目的是減少污染,或將工業區重新規劃為住宅開發區域。

利基產業有時會聚集在某一地方。安徽一個鎮專門生產刷子,而河南有一個鎮生產捲尺。山區省份貴州有眾多企業生產高品質的吉他,這裏也出酒精濃度高的白酒茅台。

中國內陸地區的優勢

在許多方面,中國的製造業遷移與二戰後美國工業活動的遷移相似,當時美國新建的公路和海運貨櫃的出現使工廠得以遷出大城市,以尋求較低的稅收和較廉價的工人。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內陸發展一直是中國領導人關心的問題,當時毛澤東開始擔心外國入侵,那時北有前蘇聯,南有正在進行越戰的美國。中國政府已推動將發電、鋼鐵和武器製造等基礎工業轉移到內陸,以便在發生戰爭時加以保護。

中國政府在20世紀80年代得出結論認為,這麼做基本是在浪費資源。但研究中國的歷史學者、加州海軍研究所(Naval Postgraduate School)副教授柯尚哲(Covell Meyskens)說,這種做法為後來的工業發展奠定了基礎,如修建道路、學校和電網。

柯尚哲說,幾十年來,中國的中央規劃部門一直在強調創建國民經濟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性。內陸地區「不能被當成一片可以完全放棄的鐵銹帶」。

即使在今天,內陸蓬勃發展的產業也往往是勞動或資源密集型或附加值相對較低的製造業,而中國的沿海地區則專注於較先進的製造業。

根據中國海關的數據,2018年至2022年期間,擁有約5,800萬人口的華中省份湖北省化工、金屬和汽車等重工業產品的出口成長了一倍多,同時服裝、家具和玩具等勞動密集型行業的出口成長了90%。

這個內陸省份的省會城市是武漢,三峽大壩就在該省境內,對尋求新基地的企業來說湖北相當有吸引力:通過公路、鐵路和河道,這裡可以通往沿海地區和世界其他地區;該省有專注於技術、科學和商業的大學;全省民營部門的平均工資是廣東省的77%。

渦輪增壓器製造商蓋瑞特(Garrett Motion)於6月表示,已將武漢工廠的產能擴大50%。德國汽車零部件製造商Webasto已表示,計劃在武漢建立一個全球研究中心。

中國為何能穩坐世界工廠寶座?

美國等一些西方國家對於製成品方面要依賴於中國越發感到不安,尤其是現在中國不僅提供廉價家具和玩具,還在智慧型手機、機械以及汽車銷售方面與西方製造商展開競爭,尤其是在汽車行業,中國的競爭力正不斷增強。

美國和其他國家政府都在提供補貼,以吸引更多的製造業迴流國內。它們還對中國獲得半導體等可能具有軍事用途的西方技術施加限制。

許多公司因疫情受到沉重打擊,並且因中國政府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之間的緊張關係而惶恐不安,它們正在重塑供應鏈,以減少對中國的依賴。

但有經濟學家表示,要動搖中國在全球製造業中的霸主地位並非易事。

2022年,中國在全球商品出口中所佔份額為14%,比2021年略有下降,而排在第二位的美國為8.3%,第三位的德國為6.6%。紐約研究機構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不久前發布的一份報告稱,將工廠從中國遷往其他國家對中國製造業實力的影響可能微乎其微,因為遷移出去的工廠仍將依賴中國供應商提供材料和零部件。

該報告的作者稱:「就在擺脫對中國的依賴、努力實現多元化的進程加快的同時,如果中國在全球出口、製造和供應鏈中所佔的總體份額繼續上升,也不足為奇。」

中國的一個優勢在於其規模。隨著日本、韓國和其他東亞國家在20世紀實現工業化,這些國家停止了紡織品或家具等產品的生產,將有限的工廠產能集中在汽車和消費電子產品等更高端的產品上。

相比之下,中國在各種商品的生產製造中佔據著絕對優勢,這意味著,在中國工人的平均工資已經上升的同時,中國的工廠仍有能力壓低總體成本。

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研究中國問題的首席經濟學家盧姿蕙(Louise Loo)說:「製造業並沒有真的轉移到其他地區。從半導體到鞋子和服裝,中國生產的產品無所不包。」

中國工廠還得益於國內銀行提供的低息貸款,以及能夠提供幾乎所有你能想到的零部件和原材料的眾多供應商。例如,中國的物流成本遠低於印度,中國的港口和道路基礎設施也是印度難以企及的。

一些經濟學家說,所有這些都意味著,越南、印度和孟加拉國等製造業方面的後起之秀在與中國競爭時面臨巨大挑戰。

「我非常擔心這些新來者,」穆迪分析(Moody’s Analytics)駐東京的高級經濟學家Stefan Angrick說。「如何與中國的這些優勢競爭呢?」

決策者的最佳夥伴

立即訂閱,即刻暢讀華爾街日報全文內容

並享有更佳的閱讀體驗

訂閱 每天只要10.9元 查看訂閱方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