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某財經周刊的特企,主題是討論台灣上班族工時超長卻超窮的原因。裡面當然探討了很多原因,不過其中一項還挺好笑的,就是怪「政府沒做好產業升級」。
當然每一國的政府,都有些事情做得好、而有些事情做不好;不過像產業升級這種事情,根本不是政府做不做得好的問題,而是政府根本不該碰,碰了一定會引發問題。不過10年後看看在野黨候選人對執政政府的批評,還是有「沒做好產業升級」,就知道10年來,雖然因為川普讓不少台灣人開始認真去熟悉「美國右派」主張的小政府和自由市場,但顯然「政府有些事就是做不到、不該管」仍不為大部分台灣人所認同。
台灣人相信政府事情做不好,一定是執政者有問題
商業的原形就是買賣,對於商業,政府能做的,就是維持買賣的公平性,讓賣貨人確定有收到報酬,讓買貨的人不會買到壞的,或是與合約上標示不同的東西;所謂的產業升級,指的是賣的東西(不管是物品或是服務)更好或是更新,而政府這種組織根本做不到這件事情。
台灣人承襲漢文化社會那種「朕即天下」的世界觀,沒有辦法想像由政府以外的組織來推動社會,所以才會養成什麼地方出問題都要政府負責的奇怪心態;儘管很多人會質疑政府人員(甚至以自己敢罵「官」而沾沾自喜,每天翻開報紙打開電視,你都可以看到以「罵官」來標榜所謂「知識份子的良心」的鳥蛋。順帶一提,這也是承襲儒家社會的陋習),像是古早的陳水扁、馬英九,現在的蔡英文總統,或是更早李登輝等施政者,都時常被口誅筆伐(一個領袖不被罵通常不是他做多好,而是他不允許別人說話,也就是所謂的法西斯份子首腦,例如大小蔣或是希特勒),但你很少聽到有人質疑政府的功能。

聽不懂嗎?簡單說就是,台灣人相信政府事情做不好是執政者有問題,而從來沒有質疑過,這件事情是不是本來交給政府做就一定會失敗。
因為住海邊的台灣政府管很闊,所以在台灣各型企業工作的人,多多少少都有和政府合作打交道的經驗,筆者和幾位和政府有交手經驗的朋友聊起,共同的印象是循規蹈矩、保守、怕事、沒效率、沒創意;這不是和朋友合作的那幾位公務員的錯,而是政府組織的設計,本來就是要求成員把事情做對,而不是把事情做好。
政府組織最大的目的不是創造,而是保障現有秩序;想想看,如果有個公務員覺得十字路口每天都是紅燈停綠燈行很沒創意,他改成周一三五綠燈停紅燈行,甚至還搞出黑灰橘藍燈,那交通秩序還不大亂。
把防治小兒麻痺的責任交給政府,那會得到一堆輪椅拐杖
回到文初的「產業升級」,這件事情正是需要創意、冒險,甚至需要一場豪賭,而政府組織的設計,剛好跟這件事情完全背道而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