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友義觀點:亞灣2.0城市轉型─水岸經濟景觀重歸全民所有

2023-08-19 05:50

? 人氣

中央拍定亞灣2.0計畫,高雄將建立出更完善的生態計畫,並帶動超過4,000個就業機會。(圖/高市文化局提供)

中央拍定亞灣2.0計畫,高雄將建立出更完善的生態計畫,並帶動超過4,000個就業機會。(圖/高市文化局提供)

2023年5月中央終於拍定亞灣2.0計畫,透過擴大用地、群聚、創新、輸出等「4個擴大」與國際鏈結,將建立出高雄更完整產業生態系,預計能再促進550億元的國內外投資,帶動超過4,000個就業機會,鏈結新南向,並打造亞灣成為國際智慧科技的樞紐,對於創造高雄水岸經濟、永續生態產業、共創虛實環境及國際化新高度也都極具正面效益,這樣的計畫正足以說明,高雄的經濟將可因此轉型,水岸經濟景觀將會重回公平正義逐步開放獻給人民。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00年發布的多功能經貿園區,為提昇港區設施效率、經濟部加工出口區轉型發展與高雄商港地區再開發。同時配合調整高雄市都市機能、產業結構,以及為國營事業土地轉型加值,於是劃設臨港地區的土地作特貿區、特倉區和特文區使用。以特倉區為核心,作為海運聯繫中國大陸沿海台商的半成品,回來高雄多功能經貿園區的物流加值再出口。

當時,亞太營運中心原規劃提案,欲以高雄作為中國大陸沿海洲際轉運港。後來,因為李登輝總統的戒急用忍政策,中國陸續投資大小洋山港,高雄港的物流加值轉運服務並未與大陸經濟體連成一體,也因此維持了台灣高雄經濟的自主性。

2000年都市計劃發佈實施後,高雄港仍封閉自給自足,高雄市周邊許多土地閒置無法施展,中央與地方花了二十餘年時間進行基礎設施開發,迄今已經完成紅橘線捷運、輕軌、遊艇碼頭,水岸也已經完成會展中心、流行音樂中心、市圖總館、旅運中心、駁二倉庫群等建設以及洲際酒店等投資。水岸及土地逐一整合成型。

高雄港埠旅運中心將於3月啟用,全力發展郵輪觀光並搶攻港澳及東南亞市場。(圖/高市觀光局提供)
高雄港周圍,在地方與中央的合作下已建立許多基礎設施,水岸及土地逐漸整合成型。(圖/高市觀光局提供)

當然,僅有這樣的基礎建設並不足以讓人群活絡高雄水岸,因為長期的港市分治,讓民眾的生活圈、工作慣性圍繞在交通便捷的市中心場域。因此,亞灣2.0計畫將產業發展朝向5GAIoT,並進一步擴增完備關鍵產業如:IC設計、金融科技、智慧影視、永續石化、智慧航港等發展優勢,偕同上下游供應鏈,一起在亞灣設立國際研訓基地;新創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產住商旅文化休閒合一等多元複合使用模式。亟待引入更多的人才進駐,並提供住宅使用比例,給人口空洞化的南高雄帶來生機。

縱觀世界各國的港區經濟及水岸資產開發利益,都是政府及民眾生活可能同時面對的課題之一,世界各國常藉由其實質文化、經濟脈絡、特殊的在地特色及地方自明性的建設,重新塑造港市先進通信網絡包圍的辦公大樓,也提供了仕紳化專業人士、經理和「雅皮士」居住宿舍與白領工作環境。高雄雖未必成為倫敦的金絲雀碼頭區、巴黎的拉德芳斯,但破除重工業刻板形式的自明性表徵,亞灣2.0計畫將讓高雄表現得毫不遜色。

而且基於招商,公辦都更推動土地價值利用,吸引產業進駐。現在亞灣2.0用地、群聚、創新、輸出等四個擴大政策,也期待招商豐富亞灣商機。

推動亞灣2.0的城市轉型是景觀、水岸、商機、人潮缺口的癒合,歷史紋理、港市景觀的縫合,它能讓人民無須再面對用鐵軌的鋪砌,來解決其民生經濟問題;不再用圍牆、柵欄將港區價值隱藏於人們的視野之外。紐約、芬蘭,溫哥華,甚至鄰近的新加坡、日本及韓國都意識到,水岸在某種程度上是伴隨城市經濟發展而來,民眾要生活其中,而不是只讓水岸舊有設施轉變成為民眾的記憶風情或大面積的綠地。亞灣2.0是要讓原本屬於圍籬內、鄰避設施空間,轉化成維持城市生存和繁榮的長久基礎,復甦城市生產力和厚植民生所需,並忠誠的遞送到市民手中。它不是一種意識形態試圖透過「公有財產維持」凍結發展的城市空間。

*作者為建築師、高雄市綠色協會前理事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