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來沒打算在台灣成立公司」《紐時》專訪張忠謀,暢談台積電的偶然與必然

2023-08-09 18:52

? 人氣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在任最後一次法人說明會。(陳明仁攝)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在任最後一次法人說明會。(陳明仁攝)

一手創立台積電的張忠謀雖然已經退休,但地緣政治及晶片戰爭讓他始終難以擺脫鎂光燈。除了演講邀約不斷,媒體也一直想從他口中得知更多對於世界趨勢的獨到看法。張忠謀最近一篇專訪刊登在《紐約時報》,這位92歲的退休老董兼創辦人對台積電的創立細說從頭,也談到他對美中科技戰與台海危機的看法。

《紐時》記者在張忠謀台北的辦公室採訪台積電的緣起,不過也用張忠謀的半部自傳(下半部據稱今年可能會出版)補足了他還在戰亂中國的幼時經歷。1931年生在浙江鄞縣的張忠謀(他的父親張蔚觀是鄞縣財政處長)身處亂世,18歲之前曾轉校10次、在6個城市生活過,甚至親身經歷廣州與重慶的日軍轟炸。最後他隨著家人逃離上海,當時那裡已經是日本佔領區,在香港短暫停留後移居美國。

張忠謀本來想到汽車業工作,但當他打電話給福特要求提高工資,原本友善的招聘人員卻撂話「不會再多給一分錢」。年輕的張忠謀於是決定到希凡尼亞擔任工程師,他也在這裡接觸到最基本的晶片元件—晶體管。許多年後,張忠謀將麻省理工落第視為「自己一生的最大幸運」(不過他在1964年仍取得史丹佛的電機工程博士),因為這導致他陰錯陽差進了電子業,由此展開漫長的半導體職涯。

我1962年之後就是美國人

1958年張忠謀跳槽到另一間新興的半導體公司——德州儀器,並在4年後成為美國公民。張忠謀對《紐時》表示:「自從逃離共產中國,並於1962年入美國籍以來,我一直都是美國人,別無其他。」隨著德州儀器不斷成長,張忠謀也成為該公司半導體業務的支柱,最後高升到德儀資深副總裁。直到上個世紀70年代末,德州儀器將其營運重點轉向計算機、電子錶和家用電腦等新興市場,負責半導體業務的張忠謀意識到他的工作沒有未來。

1984年,張忠謀離開了德州儀器,加入另一家晶片公司通用儀器。他在那裡碰見了第三塊拼圖—創辦了無廠半導體公司(只設計晶片、不生產晶片)的坎貝爾(Gordon A. Campbell),「將製造外包」的理念算是聞所未聞,如今卻已是大多數半導體設計公司的做法。當時恰逢台灣要從勞力密集產業及重工業轉向高科技產業,孫運璿等台灣官員當時邀請張忠謀主持工業技術研究院,這位54歲的晶片專家方於1985年離美赴台。

「我本來沒打算成立台積電」

張忠謀對《紐時》坦承,當時他並沒有計劃長時間待在台灣,「我以為我用不了幾年就會回去,我沒打算成立台積電,或者在台灣成立任何公司」。抵達台灣幾週後,他被譽為台灣科技教父的李國鼎邀請他將國家主導的晶片計畫進行商業化,張忠謀研判,台灣的優勢就是「跟美國比起來更像日本」(因此有機會複製日本的良率經驗),並在1987年創立台積電,專注晶片代工、面向全球市場。

20190605-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5日出席「李國鼎百秩晉十紀念講座」,右為李國鼎之子李永昌。(蔡親傑攝)
2019年6月5日,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5日出席「李國鼎百秩晉十紀念講座」,右為李國鼎之子李永昌。(蔡親傑攝)

《紐約時報》指出,事實證明了張忠謀的遠見:隨著半導體製程更為昂貴和複雜,傳達電子信號的微小路徑涉及數百道工序,才能為電腦進行最基本的計算,已是天文數字的生產成本僅有少數公司有能力代工—張忠謀所創設的台積電如今已是市值5000億美元的企業巨頭,更是全球最大的先進晶片製造商。

包括蘋果、輝達、汽車、超級電腦、先進戰機的最尖端晶片,都要倚靠台積電生產—或許反過來說更清楚—蘋果與輝達這些公司最先進的晶片,其實只有台積電能做的出來。因此美國、日本和歐洲紛紛向台積電示好,希望他們下一座新廠能設在他們國家,中國過去十年也投入數千億美元,盼望的就是複製台積電的成功。

談中國:我們能掐住他們的脖子

張忠謀不可思議的創業之旅,讓台灣成為經濟巨人、也讓全球經濟成長的關鍵位於全世界最不穩定的地區之一。這個全球經濟與地緣政治的現實,把一向低調的張忠謀與台積電都推到了全世界的鎂光燈下。對於處在美中科技冷戰核心的台積電與半導體行業,張忠謀表示他並不看好中國的發展、更不看好中國有機會成為半導體業的霸主。這是因為美國及其盟友掌握了所有的要害,「要是我們掐住對方的要害,中國真的無能為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

李忠謙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