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乃蔆專文:帶著懺悔錄打金門砲戰─俞大維論學與哲思

2023-07-08 05:40

? 人氣

古往今來,他最喜愛的莫過於《紅樓夢》,與他世家出身的背景有關,有強烈的共鳴感,讀過不知道多少遍,能背誦其中名句。他講過一段清代筆記裡記載的故事: 兩位讀書人談起紅樓夢,一人擁黛玉,一人擁寶釵,爭執不下,幾揮老拳,可見故事感人之深。 俞師從未貶低美貌又中規中矩的寶釵, 但寶玉對她缺少浪漫的真情,是無法勉強的; 能震撼到寶玉內心深處的只有會作詩又具性靈的黛玉。 婚姻是「理」,愛是「情」俞師嘆息「理」 與「情」的衝突就注定了悲劇。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至於4大名著的其他3本,我很少聽他談及《三國演義》或《水滸傳》。 他回憶起在抗戰結束後,傅斯年參加一個考察團在延安見到毛澤東,談話中,毛說起《水滸傳》裡的故事就眉飛色舞,瞭如指掌。給傅斯年的印象是,這個人眼界不高,在時代洪流中興風作浪,而充其量只是黃巢、張獻忠之類的流寇,中國歷史會回到正軌。 俞師與傅斯年這兩位絕頂的聰明人或許眼光看得很遠,預見共產黨政權回到民族復興的敘事,然而過程中文化大革命對讀書人的摧殘是他們沒有想像得到的。

清朝詩人中,俞師最常提及的是公羊學派的龔自珍。 他不忘提及龔的母親是清代大儒段玉裁的女兒,幼承庭訊 。 《乙亥雜詩》對時局的憤滿。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反映出鴉片戰爭之前,中國國內已有強烈自發的改革思潮。 所以,若把鴉片戰爭看成撬開清帝國大門,帶來改革的風氣,是低估了中國自發的改革動力,這當然也和俞師公羊改革的師承有密切的關係。

俞師內舉不避親:在他眼裡,晚清民國詩人的造詣可與前朝相比的莫過義寧陳氏父子。他的岳父陳3立,號散原老人, 被譽為中國最後一位傳統詩人,「憑欄一篇風雲氣,來做神州袖手人」 道出世紀之交讀書人有經世之志,卻持無可奈何的矛盾心態。 他推崇表兄史學家陳寅恪的詩文,認為詩比文更能顯示他的才華。 弔念《王觀堂先生挽詞並序》就是韻體文字絕佳之例,尊之為「我們這一代最好的詩篇之一。」

宗教觀

俞師常說, 要討論中國哪一種宗教思想佔優勢,沒有多大意義,因為中國人生活在3種宗教中:  一是道教的背世。 一般人 對現實世界的厭倦,而又沒有意思自殺,衝突的結果,只想暫時遁離這個世界,於是拿起老莊的書讀一下,學學陶淵明回到田園之中,或尋找一些離奇古怪的煉丹養生,搞些房中術,的確能調劑生活情趣。這是2是儒教的入世。我們既然活在這個世界上了,無論如何總希望活得好一點,人際關係和諧一點.第三是佛教的出世 人總不免一死。到時萬事皆休,於是我們希望有一個可供憧憬的未來世界。 這三種思想在中國人思想中共存。有時道抬頭,有時孔抬頭,也有時佛抬頭。 文人到了晚年看穿一切之後,歸於佛,或歸於道。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