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宣在異鄉:海外華人的平行媒體時空-紐西蘭篇

2023-06-25 11:00

? 人氣

孫嘉瑞稱,自己為紐西蘭華文媒體撰寫的批評文章曾在排版時被「小編」舉報撤下。 (圖/唐家婕 攝)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現在已經不想對這些事情生氣了。」他說,現在寫文章,為了能至少順利發表、為了顧全朋友的生意,「我就只能拐彎抹角地繼續寫。在一個世界上這麼自由的國家裡,竟然存在一個這麼言論不自由的媒體環境,你能相信嗎?」

不做喜鵲做烏鴉

《華頁》創刊的1991年,在杭州經營印刷廠的陳維健為了逃離六四後的清查,輾轉先赴香港,再來到紐西蘭。

陳維健想在這個自由的島國繼續新聞理想,1996年,他創辦了《新報》。

陳維健在紐西蘭是大陸移民辦報第一人,《新報》從創刊開始就不時受到領事館的關照。(圖/唐家婕 攝)

「因為是紐西蘭第一份大陸華人創辦的報紙,我們對中國大陸的政治了解,對華人移民生活又接地氣,影響力很快就擴大。」陳維健回憶,「但(創刊)沒幾個月,領事館就來干涉我們了,送來一份名單,點名哪些作者的文章不能發。我是民間報紙啊!你怎麼能來指導編輯作業?我不買帳,但當時的香港合夥人在大陸有生意,認為還是應該聽領事館的,我們有了分歧,最後他退出了報紙。」

陳維健與弟弟陳維明扛起了報紙的運作,中國領事館的手,繼續以軟、硬方式介入報紙的運營。

「當時奧克蘭總領事參贊,週末會拎著酒來聊天,給我們做思想工作:說中共現在比較開放啦,鼓勵我們回中國去看看,也希望我們在批評中國同時,多做一點正面的東西。」陳維健記得,在幾次酒酣耳熱之際,領事參贊對他們兄弟倆說「你看,我跟你們家庭背景相似,父親也是右派,但我們出發點都一樣:為了國家好,對吧?」

「我辦報的理念一是提倡民主、關注社區, 二是批判專制,三是宣揚中國文化。」陳維健的書房裡掛著一張當年報社的座右銘:「對國家的忠貞並不是做喜鵲,而是做烏鴉」。

2001年,法輪功學員的天安門自焚事件是《新報》與中領館關係的一次正面衝突。 「領事館寫信來,說我們刊登的天安門真相不是這麼回事,要求刊登一篇使館對自焚事件的闡釋。我回信說,我所觀察的、得到的信息跟你不一樣,我覺得應該讓國際社會進入執行公正的調查,你的文章我不登!」

因為報導法輪功自焚事件和中國官方口徑不一致,《新報》的廣告業務開始受到全面打壓 (圖/唐家婕 攝)

《新報》面臨的強硬打壓自此開始了。首先是經濟上的,陳維健說,幾週的時間內,他異常地掉了大量的廣告。他輾轉得知,領事館透過渠道,告誡廣告商、各華人社團,「不要在《新報》登廣告,登廣告就是反中國。」

壓倒《新報》的最後一根稻草,是一場耗時10年的誹謗官司訴訟。

當時,陳維健注意到幾經神秘易手的另一份華人報紙紐西蘭《中文先驅報》,採編方向突然有了巨大的變化。 「六四(紀念日)時,他們刊了很多文章,說鎮壓對中華民族是一大功,才促成了20年的經濟穩定發展。我們撰文批評這份報紙受到中共控制,他們就以誹謗罪起訴我。」

官司耗時耗力,陳維健回顧,每次的開庭費要2000新幣,對方用了紐西蘭最好的律師行之一,《新報》到最後則是連律師也請不起,靠著兩兄弟自己翻譯、蒐集證據,最後輸了,法官賠償五萬新幣。 2011年,《新報》停刊。

記者多次聯繫《先驅報》的老闆王莉莉,她拒絕受訪。

沒有共產黨,沒有紐西蘭?

用英語聊了快一個小時,43歲維吾爾裔的沙烏丹·阿卜杜勒·加普爾 (Shawudan Abdul-Gopur) 忽然開始說普通話,開始談自己為什麼會放棄曾經珍視的新聞理想。

「有時候我會直接說自己是印度人。」沙烏丹的普通話流利、標準,幾乎毫無口音,但面對陌生人,他傾向不說,說了也不自在。切換語言以後,他突然在奧克蘭城裡的咖啡廳里左顧右盼,像是隨時要進入一種防備的姿態。

2009年,沙烏丹是新疆電視台的記者,他帶著攝影機跟著央視總台的轉播車在烏魯木齊採訪七五事件,「我在現場看得清清楚楚,維族人怎麼被像動物一樣地對待,(中共)怎麼用媒體塑造所謂『恐怖份子』的畫面。我當下就有個覺悟:趕緊離開。現在中國人的話說:潤!」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