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宣在異鄉:海外華人的平行媒體時空-紐西蘭篇

2023-06-25 11:00

? 人氣

在新疆七五事件之後移民的沙烏丹努力在紐西蘭為自己家人和維吾爾族群體發聲, 但維族議題很難進入當地主流話語中。 (圖/唐家婕 攝)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隔年,沙烏丹與當時的妻子透過國際學生的身份來到紐西蘭,他成為一位技術工人,工作場所從編輯室轉換到工地。他專心賺錢,目標是儘早把其他家人接出來。

2012年,是他第一次從家鄉的朋友那兒聽到有興建集中營拘留所的跡象。沙烏丹回憶,也是在那一年,一個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領導來到紐西蘭考察,給已經成為紐西蘭公民的他,提供了一個賺錢、又重返媒體的機會。

「她說準備在這裡播出每天半小時到兩小時的維語節目。五期節目內容都安排好了,講新疆的美好生活,問我能不能去『幫忙』。說公司他們會設立,錢不必擔心。」

雖然懷念做記者的日子,沙烏丹還是拒絕了。 「我在七五事件中看到了什麼,我記得清清楚楚。」他說,「搞這個電台就是要拉我當在紐西蘭的中間人,掛名,也就是白手套。」

2016年四月,沙烏丹80多歲高齡的母親與三個兄弟被送進集中營。他再也聯繫不上喀什的家人,反而是不斷收到中國警察的騷擾電話,要他提供紐西蘭維吾爾社群的信息,「他們想知道有這裡的維族組織有誰?幾歲?做什麼工作?我拒絕(提供),就罵我是叛國賊、民族敗類,持續騷擾我。」

當時,已經取得紐西蘭國籍的沙烏丹四處求助,警察局、媒體、非營利組織的路都試了,他最大的盼望就是救家人出來,未果。

2018年,沙烏丹自掏腰包打印了四萬張傳單,標題寫著「我的家人在哪裡?(Where Is My Family?)」,他以紐西蘭公民的身份,把自己和維族人在家鄉、在海外遭受的迫害寫下來,「我只希望有人能幫助我找到我的家人,我只希望能再聽到我母親的聲音,哪怕只是一句話、一口喘息的聲音。」

2021年,紐西蘭國會加入譴責新疆發生「嚴重的侵犯人權行為」,在投票前,「種族滅絕」的詞彙被刪除。

沙烏丹感到失望,在紐西蘭,他認識的每一個維族人幾乎都有家破人亡的故事。為什麼紐西蘭政府不能多做一些?為什麼總是上不了重要的新聞版面?

「他們說(與中國的)貿易對紐西蘭來說很重要......,我說難道沒有共產黨,就沒有紐西蘭了嗎?」

說著英語 想像故鄉的紐西蘭「老粉紅」

 

聽到有從遠方來的拜訪者,79歲的蘿絲(Rose Luey)一聲號召,幾個烏克麗麗小組成員圍坐在活動中心的長桌前,翻開用英語拼音寫滿的歌譜,隨興彈唱起他們剛學會不久的中文歌《月亮代表我的心》。

質樸的琴聲繚繞,窗外是紐西蘭十月的春色無邊。

從北島第一大城奧克蘭市中心一路向南,繞過幾座鬱鬱蔥蔥的火山錐,公路的一頭是海與帆船,另一頭是平房與自然 。約20分鐘的路程,就能抵達這個位於曼格雷山(Mangere Mountain)火山山腳下的「屋崙華僑會所」(Auckland Chinese Community Centre)。

「屋崙」是粵語社群對奧克蘭的稱呼。在屋崙會所,這群以中國移民二代、三代為主,平均年齡六、七十歲左右的華裔,正進行每週一次的社交聚會。他們多數人的祖父輩來自廣東,或在19世紀的淘金時期,或在戰後飄洋過海,移居到這座離中國10萬公里遠的南太平洋島國,落地生根。

與上世紀末期陸續移居紐西蘭的馬來西亞、新加坡、香港、台灣移民,以及近十年來自的中國大陸的「新移民」多使用普通話或家鄉母語溝通相比;屋崙華僑會所裡已經紮根多代的「老移民們」,社交幾乎全用英語進行。

但屋子裡的中華元素處處可見,彷彿某個時光錯置的場景,會所里人們用英語打麻將、打太極。會所掛著黑底金字的匾額,用繁體字寫著:炎黃基業萬古存,華僑會所千年永。

華裔移民在屋崙會所聚會,許多第二、三代移民已經不說漢語,但很多人的主要信息來源是中國官方的CGTN(圖/唐家婕 攝)

中國是強大起來的家鄉

談起如何了解他門祖父輩的家鄉?「CGTN!」蘿絲的丈夫、82歲的會長呂顯華(Kai Luey)毫不猶豫地說:「它讓我了解中國。」一旁的會友跟著應合,幾個人不約而同談到了在當地免費配送的中國官方報紙《China Daily》,或是社交媒體上分享的一些短視頻。

麻將桌旁的櫥櫃上,擺著一幅2014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妻子彭麗媛訪問奧克蘭時,與當地僑領的合影。

「現在大家不學粵語,更想學普通話、學簡體字了。」 呂顯華解釋著華僑會所的變化,會所的二樓正在上著基礎中文課。 「(學普通話的)人們想跟『中國』往來,有人想回家鄉看看。」

呂顯華口中的「家鄉」,對這個群體的多數人來說,已不是祖父輩逃離戰亂與飢荒的土地;而是那個「富起來、又強大」的國家。

退休醫生吳恕仁見證了中國形像在紐西蘭的改變,他對「家鄉」的認識也通過華文媒體越來越清晰(圖/唐家婕 攝)

「中國的整體形像在許多方面比過去好多了。」 74歲的退休醫生吳恕仁 (Chas Luen)的父母在上世紀初,因為貧窮逃離廣東的家鄉。紐西蘭出生的吳恕仁是家中最小的孩子。 2011年,他自己安排了赴中國的旅行,從北京、上海、西安、成都再到揚子江的遊輪、三峽大壩,「中國開放了!不再貧窮了!」 那是他最深的印象。

「我回去中國已經超過20次了。」呂顯華比劃了起來,他走遍幾乎中國所有省份,尤其是2019年北京天安門廣場前的大閱兵,他以海外僑領的身分受邀回家鄉看看,「中國讓我感到非常驕傲,他們不僅讓上億人脫離貧困,而且強大起來以後沒有去入侵任何國家……。」

「不像英國、歐洲那些殖民者,他們只想說中國的壞話。」一邊忙著在麻將區招呼會員,呂顯華轉過身來又補了一句,「如果沒有共產黨,中國不會有今天!」

「隧道盡頭沒有我的位置」

「新疆集中營?你去過新疆嗎?」

「新疆人權?這跟美國人對印地安人、以及西方國家殖民不是一樣嗎?」

「香港的暴亂就是美國CIA搞出來的,他們就是給香港添亂(Make A Chaos)!」

談起新疆人權侵犯、香港民主運動等「敏感話題」, 這群以說英文為主的老華僑幾乎全面複製了中國常用的外宣口徑、敘事和用詞。他們不太說中文、甚至不太使用微信、抖音等被視為「大外宣洗腦工具」,是如何變成「老粉紅」的呢?

台灣非營利組織「台灣民主實驗室」(Doublethink Lab)研究人員一直在追踪中共宣傳對海外華人的影響。在最新一份以紐西蘭華人為主要調查對象的報告中發現,容易受到中共宣傳影響的人群,有如下特點:對紐西蘭的歸屬感相對低、參與華裔組織、在非紐西蘭學校系統學習中文、以及習慣使用紐西蘭的華文媒體、或透過華人常用的社交媒體微信、微博取得新聞信息。相較之下,這個群體還普遍更相信強人政治、對民主制度更沒有信心。

微信是海外華人社群最常用的通訊工具之一,一些紐西蘭超市中也設有微信支付選項。 (圖/唐家婕 攝)

「我們還發現至少在紐西蘭華人當中,那些更關注犯罪、種族、移民議題的人,也往往更容易認同中共的宣傳,這跟我們設計此調查時的假設一致。」負責這份調查的民主實驗室研究員鄞義林(Roy Ngerng)告訴亞洲事實查核實驗室。

鄞義林提到,在過往研究俄羅斯大外宣的案例裡,就有發現透過故意操弄美國種族議題來導致社會分裂的案例。

「很多華裔會相信中共宣傳的論述,與他們在紐西蘭受到的歧視遭遇有關。」 曾任紐西蘭華聯總會(NZCA)全國主席的廣東移民的第二代梁嘉南(Richard Leung)分析,他的組織推動了2002年紐西蘭政府向當地華人族群正式道歉,承認「人頭稅」和其他歧視性立法所造成的歷史問題。

1881年到1944年,紐西蘭為防止中國移民的湧入,施加每人10磅紐西蘭幣的人頭稅(Poll Tax),這在當時約相當於一位華人移民工作兩年的收入。當時,抵達紐西蘭的船隻被要求控制搭載的華人乘客人數,政府還對於華人參政、從事公部門職務的等祭出種種限制。這些措施有效地限制了中國移民的數量,並迫使不少家庭分離。直到1901年,紐西蘭將近3000名的中國移民中,僅有約30位女性。

即使廢除了人頭稅,種族歧視的政策影響著幾十年來這個族群在島上的生存選擇與機會。屋崙華僑會所裡的老移民們,幾乎都能說出成長過程中因膚色直接或間接遭遇的難題。

上世紀七零年代,醫學院畢業的吳恕仁放棄了從實習醫生、住院醫生一步步向上爬的大醫院職業規劃,轉而自己開診所,成為一名家庭醫師。

許多華人認為,即使再努力,在紐西蘭也無法爭取到和本地人一樣的發展空間。 (圖/唐家婕 攝)

「即使我拿到了醫院培訓的機會,我知道隧道盡頭仍然沒有我的位置。」吳恕仁回憶起來語氣還帶有惋惜,二十多歲的他沒有人脈、沒有關係,而在整個奧克蘭大城的醫院體系裡,只有兩張華裔臉孔,體制內的道路,他確實看不見太多的希望。

幾乎是同時期,年過而立的呂顯華也感受到身為華裔在紐西蘭職場晉升的「困難與沮喪」,「我好像總是要比其他人更努力地證明自己的表現、能力與熱情」。 38歲那年,他決定帶著妻子與兩個孩子移居澳大利亞悉尼發展,最後在電力公司高管的職位上退休。

「即使我跟中國已經沒有任何直接的聯繫,但成長過程中我總是會被長輩告誡著:你不能這麼做,因為你是華人。」 在紐西蘭出生長大的移民二代、小學副校長退休的婁佩琪(Peggy Lowe)回憶著,「到現在我偶爾也都還會碰到有人對我說,哇,你的英文非常好耶!當然……整個社會(對於包容多元族群)的氛圍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

2004年,紐西蘭政府用500萬新幣成立了「華人人頭稅遺產信託基金」,是正式道歉之外,推動和解的實際作為。這筆基金用來資助保存紐西蘭華人的歷史、語言和文化的項目。另一方面,隨著1987年技術移民政策的放開,紐西蘭湧入一波波的新華裔移民。

紐西蘭民眾推動國家走向多元包容,2020年,紐西蘭總理阿爾登(Jacinda Ardern)的工黨(Labour Party)在大選中獲勝,紐西蘭迎來史上多樣性最高的國會,千禧年世代的女性、少數族裔、和LGBTQ社群成員取代長年高踞國會的「老白男」面孔。在2022年《經濟學人》雜誌的全球「民主指數」(Democracy Index),紐西蘭排名世界第四,印度洋-太平洋地區第一。

在上世紀初吳恕仁、呂顯華、婁佩琪的父輩抵達紐西蘭時,全國華裔人口約三千,只佔全國人口的不到0.3%;一百多年後的今日,紐西蘭的華裔人口已達25萬人,佔全國近五百萬人口的約5%,其中,在海外出生的華裔達到七成。

海外華人的「大國自信」

與「老移民」們聊起中國印象,最常聽到的畫面是高速鐵路、是上海的天際線、是北京奧運的鳥巢煙火、更是紐西蘭強大的貿易夥伴。

2008年夏天,就在北京奧運落幕後的一個月,紐西蘭—中國雙邊自由貿易協定正式啟動,這是中國與已開發國家達成的第一個自貿協定。十多年後的今天,中國早已成為紐西蘭第一大貿易夥伴,佔紐西蘭出口總額超過30%。

中國與紐西蘭的關係隨著人員、貿易往來的緊密進入一段蜜月期,卻又在近幾年發生了變化。

「十年前左右,中國更常被紐西蘭人視為一個正面的機會,一個崛起的國家正要成為國際社會的一部份;但2017年左右,(中國形象)開始有些轉變。」紐西蘭當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楊杰生(Jason Young)告訴亞洲事實查核實驗室。

2017年以來,中國在紐西蘭透過金錢、政治、經濟、學術機構、統戰組織滲透的醜聞逐漸浮出檯面。紐西蘭學者安-瑪麗·布萊迪(Anne-Marie Brady)出版研究報告《魔法武器》(Magic Weapons),為中共的滲透如何動搖著紐西蘭的民主提供系統性的證據。

一個讓社會震驚的案例是當時最大在野黨「紐西蘭國家黨」的議員、中國出生的楊健,長期隱瞞自己曾是中共黨員、解放軍、並曾在中國軍事學校任教的背景。他不但在紐西蘭國會中擔任外交、防務和貿易特別委員會委員。 2019年,他還安排「紐西蘭國家黨」黨魁到中國參訪,與主掌中國秘密警察、推動在新疆建設集中營的時任中共公安部長郭聲琨會面。

楊健否認自己是中國間諜,但他與另一位被指控與中共統戰部關係密且的工黨議員霍建強在2021年宣布退出政壇。當地媒體引述多位不具名消息報導,他們的退出與紐西蘭情報部門對於中國滲透的調查有關。

中國出生,曾是共產黨員、解放軍士兵,後移民紐西蘭的議員楊健在當地引起極大輿論風波。 (圖/AP)

2021年的皮尤民調發現,有67% 的紐西蘭人對中國持負面看法,高達80%紐西蘭人認為即使與中國有貿易往來,也應該要為人權議題發聲。

「這(人權與自由議題)對大多數紐西蘭人來說是難以坐視的。」 楊杰生指的是新疆集中營的揭露以及北京對香港反送中民主運動的打擊等,中共一系列違反人權的紀錄,「紐西蘭人關注人權,你可以從 1980 年代的反核運動中看到這一點,它對我們與美國的關係產生了巨大影響。 你也可以在對英國的反種族隔離運動中看見。」

值得注意的是,在紐西蘭人整體對中國的觀感有負面轉變時,紐西蘭的華裔卻對中國保持相對高的好感。台灣民主實驗室的最新調查發現,有接近八成的非華裔群體對中國沒有好感,這與皮尤的調查相近;不過,卻有超過六成的受訪華裔,對中國有好感。

習近平自2012年逐漸掌權以後,更加重視對海外華僑的統戰工作,除了強調「海內外中華兒女」的概念,更以「共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號召,把僑務辦公室歸到更高級別的統戰部之下。

「對於一些華裔『老移民』來說,看到中國崛起對他們來說則像重拾自信一般。在某種程度上他們把自我價值綁在中國上: 如果人們批評中國,就好像是在批評我。」紐西蘭亞裔作家、種族和民族議題研究學者莫志明(Tze Ming Mok)告訴亞洲事實查核實驗室,這個時候,「大外宣」話語體系裡的「疑美論」、「歐美見不得中國好」、「歐美也有人權問題」等宣傳話術,在海外華裔中就額外容易引起共鳴。

「華裔『新移民』大多強烈仰賴微信、以及中文社團獲得信息,他們是受中共訊息戰最脆弱的一群。」 莫志明舉例,在疫情之初,紐西蘭華裔老人的新冠疫苗施打率非常低,這與在中文社媒圈廣泛流傳的「美國疫苗對華人不好」有強烈的關聯。

中共外宣的話術能在海外華人中廣為傳播並引起共鳴,除了民族認同的情節、閉塞的信息傳擘渠道之外,威靈頓維多利亞大學講授中國古代史的講師邱契曼(Catherine Churchman)說,還有紐西蘭左派的「反美情節」歷史。

「這能追溯到70年代的反越戰、80年代的反核運動。」邱契曼說, 「左派常用一個重要的字:獨立外交政策(Independent Foreign Policy)」 邱契曼解釋, 「這基本上意味著:不要做美國要我們做的事。(Not Doing What The US Wants Us To Do)」

邱契曼補充,紐西蘭的右派政治人物在處理對華政策上也有問題,「他們與美國共和黨保守派對中國的強硬姿態不同,他們想跟中國做生意,從中國賺錢。」

「都是美國控制的!」

「美國與西方社會為什麼要批評中國?德國有納粹、英國到處殖民,美國也有印地安人被歧視。這些媒體都是被美國政府控制了。」88歲的二代移民凱馮(Percy Kaifong)在社區中心激動地談了起來,他的中國新聞來源除了紐西蘭的英文媒體、BBC、還有免費的報紙《China Daily》。

中國外交部常用這類說法來反駁國際社會對於中共對維族等少數族群的人權侵犯行為。

「我們紐西蘭應該要保持中立,不要什麼都跟著美國,像個傀儡(Like A Puppet)」 81歲的移民二代王泰瑞(Terry Wang)在一旁應和著,「你去香港看看,到處都是CIA幹員,目的就是要製造混亂。就像美國祇會在符合自己利益的情況下,選擇性地批評中國在新疆踐踏人權。」

香港民主運動期間,中國官媒曾把運動解釋來自於亂港的境外勢力,這是中共官方常用於打壓公民運動的敘事。

怎麼看聯合國對新疆的獨立報告對集中營人權情況的批評呢?

「聯合國早就被美國控制了。」 王泰瑞說得非常肯定。

研究顯示,紐西蘭的華裔移民更習慣使用紐西蘭的華文媒體、微信、微博取得新聞信息。 (圖/唐家婕 攝)

「我對國內情況很了解,中國有好的事情他們不會講,只有一點點小的不好的事情,反而把他放大了。」在中國出生長大、1988年移民紐西蘭的一代移民Sabina Chen用流利的普通話介紹著,她自信地談著自己的兩大新聞來源,一邊是英文媒體,另一邊是微信。

「有時後微信上的新聞還比國際快,我兩邊都看,再自己分析。」她說自己跟在紐西蘭長大的孩子在新疆、香港議題上有分歧,「他們第一不會中文、第二對中國只會聽西方那一套:貧窮啊、獨裁啊。」

「我常常跟我的孩子說,你是中國人,你流的是中國血,儘管你是講英文,你永遠不是白人。」

「我主張每個國應該有權用自己的方式、解決自己的問題。」 一旁的退休醫生呂恕仁加入了話題,「我對此(世界對中國新疆政策的批評)也持保留態度(I Take It With A Grain Of Salt)。我也沒去過新疆,我該相信誰說的真相呢?」

-------------

記者:唐家婕
-------------
編輯:林濤 李潼
-------------
網頁設計:劉仁顯
-------------
網頁製作:Minh-Ha Le
-------------
專題製作: 亞洲事實查核實驗室

版權所有 © 2006, RFA。 經自由亞洲電臺Radio Free Asia, 2025 M St. NW, Suite 300, Washington DC 20036 許可進行再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