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宣在異鄉:海外華人的平行媒體時空-紐西蘭篇

2023-06-25 11:00

? 人氣

(自由亞洲電台)

(自由亞洲電台)

紐西蘭和馬來西亞相距9000公里,自然氣候迥然不同,社會文化也涇渭分明。

然而,一項正在進行中的海外華人受中共外宣影響的研究,發現了在這兩個國家華人群體的共同點:他們對一些社會議題的看法,多數選擇持有中國官方的宣傳立場。

台灣民主實驗室(DoubleThink Lab)的研究以問卷量化研究探討了造成這個現象的因素, 例如,海外華人的媒體使用習慣,讓他們更多地暴露在受到中國外宣影響的輿論環境中;中共大外宣」對各地華人華僑團體的「報喜不報憂」的統戰努力,讓不少華人只能單方面了解中國繁榮的經濟發展;另外,移民遭遇的在地社會問題,以及少數族裔的身份認同困難,也會讓一些華人在情感上更依戀故土,更容易認同中國官方宣揚的價值觀。

「台灣當然應該回歸祖國」,「新疆哪裡有集中營」,「新冠病毒就是美國製造的」……亞洲事實查核實驗室的特約作者深入兩國採訪,印證了研究的初步結論,在相隔千里的兩地華人社群,我們聽到了類似的觀點。從中年「潤」出國門的新移民,到幾代後已不識漢字的老華人,中國外宣的敘事都在他們對中國相關議題,甚至本國民主政治的看法上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這是怎樣做到的?我們去尋找了數據背後的故事。

一方面,兩國華文媒體人的講述中,中國是怎樣動用強大的國家力量,多方操縱海外華文媒體,壓制多元聲音。

有組團去中國採訪、團拜、培訓這樣的「胡蘿蔔」,也有如使館打電話「關切」、抗議、切斷華商廣告來源這樣的「大棒」,無論在新聞自由度全球排名領先的紐西蘭,還是原本籠罩在威權政治中充滿媒體自我審查的馬來西亞,中共外宣對海外華文媒體的影響方式多種多樣。

另一方面,兩國的海外華人雖經歷各不相同,他們對祖國的富強或是專制、民主制度的優越和缺點和當地社會對華人群體接受或疏離的判斷,也無不受到他們所接受的信息的影響。

從紐西蘭屈辱的華人「人頭稅」,到馬來西亞血腥的「五一三」衝突,我們也看到了華人移民社群心中難以平復的歷史傷痕,和背井離鄉、努力融入當地的艱難。他們對中國原鄉的眷戀,也成為了中國外宣、統戰策略的落點,有組織的海外僑團活動、孔子學院、回國參觀等的活動,也讓他們碎片化地認識著「強大」、「富有」的中國……

四個新聞理想 消失在南太平洋「最自由」的國度

在紐西蘭第一大城市奧克蘭,馬來西亞華裔蘇文德有一個為華人社群辦報的新聞理想。

「如果我們用一條線來畫出這裡的華文媒體生態,」57歲的《華頁》老闆蘇文德一個起手式,先推了一下黑框眼鏡,然後在空中拉出一條假想的長線,像是解釋了幾十年的慣性動作,他指著, 「最左邊有《中文先驅報》那類代表統戰的媒體,最右邊有法輪功的《大紀元》、《看中國》,而《華頁》,就在這兒……。」

「中間!靠左。」蘇文德不疾不徐地說。

1987年,在馬來西亞計算機本科畢業的蘇文德來到奧克蘭大學學商。四年後,他創立了當地第一份免費的中文報紙:《華頁》(Mandarin Pages),已經營了26個年頭。 《華頁》提供華人移民關心的新聞信息、編譯、評論文章,再透過分類廣告賺進收入。

「那時整個奧克蘭就兩萬多華人,我們每期能印到5000多份。」 蘇文德回憶,《華頁》最輝煌的時期在2000年,報社總部位於市中心明亮的大樓,員工超過二十人,從雙周刊加速至一周發行六天,廣告絡繹不絕,在華人社群中影響力空前, 前紐西蘭總理約翰基都曾是座上賓。

到2022年底,《華頁》剩下三個全職員工,報社搬到奧克蘭中國城裡的一間老舊的紅磚平房裡,報紙維持5000份的發行量,但改為每週發行一次。平房裡,有用或無用的辦公文具、泛黃的新舊報紙從桌上堆到腳邊,像是剛從一場大戰中撤退。

蘇文德從凌亂的桌前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台新的無人攝影機,十分寶貝,這台機器來自於《華頁》剛申請到的臉書地方媒體計劃的資助,蘇文德把在臉書、油管、推特、微信等社媒平台上開疆闢土看作是《華頁》下一場戰役的開篇, 躍躍欲試。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