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要工作?明明科技進步,但人們的工作時數卻沒有減少,真正的原因是...

2018-08-23 18:27

? 人氣

「工作道德是奴隸的道德,而現代世界並不需要奴隸。」 — 伯特蘭·羅素

” The morality of work is the morality of slaves, and the modern world has no need of slavery.” – Bertrand Russell

工作究竟為了什麼?這是每個人都需要問自己的問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上班下班,無疑是最花時間的事。特別在東亞的現代社會,一份只有九小時的工作,已是不可多得。若果各位找到一份朝九晚六的工作,已算是十分幸運,猶如找到遠古恐龍時期的化石般出奇。正常的工作生活其實不應如此,不過活在這個城市的人,習慣把不正常當作正常

香港人習慣把某些工作倫理(work ethics)的口號掛在嘴邊,很喜歡形容自己靈活多變、勤奮上進與快手快腳,老土一點便形容自己有「獅子山精神」。「時間就是金錢」,所以行動要更快更果斷。這些格言都是對辛勞與勤奮的讚頌,只要法律容許,便要想方式獲得利潤。對這些人格特點的讚頌,並不僅僅來自於中華文明的傳統思想,亦源自工業革命的時代

工業時代的工作倫理

了解某個概念的源起,不能不從歷史中考察。

三百年前,歐洲進入了工業時代,出現了諸如蒸汽機及工廠等新事物,這不僅令生產力大幅上升,工廠取代傳統的莊園手工業,更改變整個人類的生活模式。以往的莊園經濟,居民要和家庭的成員及鄰里合作,通常關係比較接近;而工廠的出現,則使大批陌生人在同一個地點共同合作。這種關係稱之為「工友」,而在服務業為主的行業則稱為「同事」。

工業革命之前,根本沒有「工友」,亦沒有「同事」這種關係。在中國傳統的農業社會中,整個生產模式是以家庭為單位,你的老闆可能是你的父親,你的同事則為你的兄弟姊妹。對於這種關係,傳統漢文化似乎沒有對此作出區分,並把這種工作倫理歸類為血親關係之間的責任與義務的其中一種。

工廠的量化生產(mass production)需要大量的工人協同合作,故此形成人類的一種新的人際關係形式。以往,人們可能在居住地點附近工作。工業化後,工人需要遠離住所,前往工廠工作。若果所有人到達工廠的時間不同,便不能夠順利合作,早到或遲到所產生的剩餘時間,亦是一種經濟上的浪費。故此,守時與守信用成為了工業化後集體合作的基本信條。例如,飛機與火車必須準時離開和到達,否則會造成大量人的不便與意外。

勤奮亦成為工業時代的一種美德。一個勤奮的工人,可以在同業間贏得好的名聲,而這種讚賞不僅可滿足工人的自尊心,更有助他日後工作仕途上的發展,容易找到更好的工作。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