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5日》:香港的「六四記憶」能移植台灣嗎?吳叡人:漫長鬥爭才剛開始

2023-06-04 15:00

? 人氣

研究民族主義的台灣中央研究院副研究員吳叡人也認為,儘管六四在香港的公共記憶正在消失 ,「但是這個消失不代表記憶真的就被抹除了,因為記憶是一個很微妙的東西。」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香港「六四舞台」製作的《5月35日》舞台劇今年6月將首次搬上台灣舞台演出。(國際特赦組織提供)
香港「六四舞台」製作的《5月35日》舞台劇今年6月將首次搬上台灣舞台演出。(國際特赦組織提供)

他舉例,「香港現在很像後228時代的台灣,經歷了一次很嚴重的、不管說是肉體物理上的、或精神上的屠殺」。228事件在台灣戒嚴時代被嚴格禁止談論,但靠著民間口耳相傳,不只沒有消失,反而更根深蒂固;香港人是高度全球化的族群,外部聯繫跟資訊流通非常發達,條件與時代比當時的台灣更好,「真的要把記憶抹除、認同抹除,沒有那麼容易。」

吳叡人認為,海外港人紀念六四,就是保存香港民族傳統記憶與認同的一種實踐,「這是一個漫長的鬥爭,才剛剛開始。」

香港「六四記憶」移植台灣?

但相較香港,台灣普遍對六四較為冷感。香港的六四記憶能否移植台灣?吳叡人認為,客觀來說並不容易。他解釋,這是因為六四在港台的意義與脈絡完全不一樣。

吳叡人指出,六四當年在主張民主回歸的香港民主派心中,激發了更強烈的、對中國民主的責任感 ,一直到雨傘運動及反修例運動後,年輕本土世代才重新定義了六四的意義;然而,台灣民主化的過程卻一直根植於本土,本土派多把六四看作「他國事務」,紀念六四的台灣人也較少從中國民族主義的立場出發,更多是訴諸國際普世人權價值。

此外,吳叡人續指,幾年前台灣非常挺香港,但在烏克蘭戰爭爆發後,因為擔心類似衝突可能發生在台灣,孤立主義變得更明顯,「你可以看到(對香港的)熱情幾乎就冷卻了」,「這也是為什麼我認為台灣不大能夠去接棒或者移植。」

但吳叡人強調,台灣有自身的歷史與記憶,當前的地緣政治危機,本身也會賦予六四紀念新的意義,比如民主輸出或共抗威權。他認為,所謂移植「長出來的東西一定不一樣,包含了過去香港有的東西,但是也包含了我們台灣的東西...最後融合在一起的新的東西。」

香港「六四舞台」製作的《5月35日》舞台劇今年6月將首次搬上台灣舞台演出。(國際特赦組織提供)
香港「六四舞台」製作的《5月35日》舞台劇今年6月將首次搬上台灣舞台演出。(國際特赦組織提供)

台灣學者林宗弘也指出,台灣雖然沒有辦法完全承載香港人的集體記憶,可能也不會像過去香港的六四紀念活動那麼熱鬧,但至少提供了一個紀念的場合。

「一些抱持著不同的歷史記憶的人們,可以在這裡展開對話,然後重新去創造一種新的、可能更多元的共同記憶...它一定不會是簡單的移植,或者是把過去的戲劇再重演一次——每次戲重新演一次,就會變成一個新的生命。」

對此,列明慧認為港台經歷不同,很能理解兩地對六四的不同反應。但她指,藝術和戲劇正是很好的突破形式,可以跟當地人有更深厚的連結。《5月35日》今次在台受到歡迎,未必是因為觀眾對六四感興趣,而是這也是一個深具感染力的家庭故事。她說,自己未來將繼續做《5月35日》工作,盼能連結世界各地更多的人。

「我不回香港了啊,因為我現在做的這個是高風險的,我想這是一個代價了。如果你選擇要回香港的話,可能你就有機會被逮補、關押..所以我決定不回香港了,我會繼續做《5月35日》的工作。」她說。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