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曉康專文:漁陽鼙鼓動地來—中國的內陸性

2023-05-28 07:10

? 人氣

萬里長城是為了抵禦匈奴而興建。(圖/維基百科)
長城是農耕民族的最後疆界。(圖/維基百科)

唐朝人對河朔地區「胡化」現象多有觀察者是杜牧,如《唐故范陽盧秀才墓誌》:「自天寶後三代或仕燕或仕趙,兩地皆多良田畜馬,生年二十未知古有人曰周公、孔夫子者,擊飲酒策馬射走兔,語言習尚無非攻守戰鬥之事。鎮州有儒者黃建,鎮人敬之,呼為先生,建因語生以先王儒學之道,因複曰:自河而南有土地數萬里,可以燕趙比者百數十處,有西京東京。……(入王屋山)始聞《孝經》、《論語》。」這都說明當時社會文教之淺薄,河朔地區尚武輕文。杜牧的論述,也被司馬光收錄到《資治通鑒》中。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自然,唐代史料對陳寅恪影響很大,1942年他完成《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其上篇《統治階級之氏族及其升降》中分析中央與河朔集團關係時,指出河朔地區與中央存在著嚴重的文化對立,由此得出結論:「唐代安史亂後之世局,凡河朔及其它藩鎮與中央之問題,其核心實屬種族文化之關係也。」

他指出,漢魏西晉時為文化水準很高的河朔地區,在唐玄宗文治燦爛之世卻轉變成了胡化地域的原因,是由民族遷徙造成的。遷徙於河朔的少數民族主要由兩部分構成,其一是東北少數民族 ;其二是西亞人,「中亞羯胡必經由中國西北,而漸至東北」,中亞胡人東遷有三個重要的時期,「其遠因為隋末之喪亂,其中因為東突厥的敗亡,其近因或主因為東突厥之覆興。」分析中亞胡人乃陳寅恪用力最多、文章篇幅最長的研究,他通過爬梳大量有關河朔將士族屬的記載,並結合他們所具有的共同特徵——勇健善戰、善於經商,判定康、安、石等姓均為中亞月氏胡種(昭武九姓)。

他根據中古時代多民族文化碰撞融合的史實,提出了著名的「關隴集團」、「山東集團」、士族門閥社會、「胡化說」等新史學概念。在陳寅恪看來,中國在魏晉南北朝隋唐這數百年裡都屬於門閥社會階段。門閥家族勢力的盛衰,對王朝的興滅有著根本性的影響。例如,形成於西魏時期的關隴軍事貴族集團,就是解讀西魏、北周、隋、唐歷史的一把鑰匙。關隴軍事貴族集團是關隴地區胡漢大融合的產物,令人驚歎的是,北周、隋朝、大唐的統治者都出身于關隴集團。該集團開創的「關中本位政策」,一直影響到唐朝。而在唐朝,不僅有四方少數民族漢化,也有河朔漢族百姓「胡化」的現象。陳寅恪的研究對中古史有框架性影響。

在崇奉中華傳統的錢穆眼裡,漢胡之爭即華夷之變,他說得很沉痛:

 『中華之受制於異族,有三期焉: 一曰五胡、元魏,再曰遼、金、元,三則滿清。當元嘉之末運,一時名流勝望,相繼南遷,其留而在北者,猶守舊轍,務經學,上承兩漢之遺,皆南士清玄之所鄙吐而不道者。然而胡姓之貴,受其燻陶,綿綴不絕,卒成周、隋之治,下開唐基,此第一期也。遼、金用漢人,僅保所掠而已。元人挾其武疆,最鄙漢化為不足尊,其治無可言。時則中華之文運幾輟,然譬如嚴冬雪虐,枝葉雖辭,根賅無傷也。故明人之學,猶足繼宋而起。滿清最狡險,入室操戈,深知中華學術深淺而自以利害為之擇,從我者尊,逆我者賤。治學者皆不敢以天下治亂為心,而相率逃於故紙叢碎中,其為人高下深淺不一,而足以壞學術毀風俗而賊人才。…說者猶謂滿清入關,足為我所同化,政權雖移,中華之文運依然,誠淺之乎其為論也。』(『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引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