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保淳觀點:不許人間見白頭─從「芯費大戰」看「世代之爭」

2023-05-04 06:50

? 人氣

左起為國民黨現任立委費鴻泰、台北市議員徐巧芯。(資料照,顏麟宇攝/影像合成:風傳媒)

左起為國民黨現任立委費鴻泰、台北市議員徐巧芯。(資料照,顏麟宇攝/影像合成:風傳媒)

國民黨為了一席立委的提名,鬧得沸沸揚揚,總算是最後塵埃落定,由新生代的徐巧芯「險勝」,老將費鴻泰飲恨敗北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儘管說是「險勝」,明顯在網路上聲量較高、聚焦力較強的徐巧芯,在佔7成的「全民調」中勝出,並不出人意料,但是3成的黨員投票,徐巧芯居然還以一票之差領先,說實話,費鴻泰輸得並不冤枉。台灣社會的整個發展趨勢,年輕人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影響力也越來越深遠,這已是無可否認的事實了,新世代必將崛起,老一輩的人儘管內心再不甘願、再不舒坦,也只能黯然接納這一個殘酷的事實。表面上,這是國民黨內的家務事,國民黨黨內步調不齊,相爭不下,早已是令人詬病的司空見慣之事了。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台灣社會早已醱酵著「世代之爭」的氛圍,「芯費大戰」其實只是冰山的一角,潛隱在水面下的問題,可能才是更巨大、更複雜的。

無可避免的世代之爭

世代傳衍、新陳代謝,這是自然界無可更易的規律,長江後浪推前浪,是既殘酷而又令人無奈的現實,前浪無論是曾經掀起過多少壯觀、美麗的浪花,終將在人生的沙灘上漸逝漸消,最後掩埋於沙土之下。美人遲暮,將軍白髮,總是令人無奈與傷感的。

中國古代醫藥科學不發達,年過50,就被稱為「老翁」、「老嫗」,能到花甲、耄耋、期頤、茶壽之年的,相當罕見,總是得大肆慶祝一番。由於罕見,故歷朝歷代,對年高德劭之人,都是相當尊重與優容的,「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七十者可以衣帛食肉」,往往也成為王道的最高理想,社會耆老,無論是在朝在野,都成為治國理民諮商的對象。清朝康熙皇帝為了尊崇老人,還曾別開生面地在暢春園舉辦了盛大的「千叟宴」,凡是年65以上,無論官民,皆可參加,由朝廷招待飲宴、致送禮物,雖則有點勞民傷財,卻傳為一時佳話,足為盛世的妝點,這也應該是如今台灣重陽節「敬老」的源起了。

年老者受到尊重,不僅是因為其閱歷深、見識廣,更是對他們從年青到老年對社會曾經有過的貢獻的感謝及肯定,又有哪一個老年人不是經歷過數十年胼手胝足、兢兢業業的奮鬥打拼,奉獻過其青春、精力、心血,然後才逐漸衰老、凋零、逝去的?

人的心智,除非是老年痴駘,一般是衰老得晚於身體的,甚至臻達晚年,知識、閱歷既豐,反而更圓融周到、慮事深遠,此所以古代有「晚年定論」之說。但是,心智再如何純熟,生理機能的衰退,卻是很難彌補的。即此,其中的落差之大,不是箇中人是很難理解並調適的,除非真的能看開、看淡,並能獲得生活的保障,多數人通常是戀棧不退,非得等到最後一刻,是絕不肯放手的。其實,不放手,並不一定就是貪位貪祿,他們所害怕的是,一旦退出了人生的舞台,其一生存在的意義與價值,也將隨之而化為烏有,尤其是曾經在某個舞台上發過光、發過熱,向來擁有無數掌聲的人,更是不堪忍受。

由於醫藥學的發達、養生手段的躍進,推遲了生理衰退的年齡,對「老」的界定,也逐漸起了變化,網上流傳著一個據說是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年齡界定標準,將「老年人」定位在80〜99歲,雖屬不經之論,但許多年過60、70的老翁、老嫗,依然精神矍鑠、身強體壯的,還是隨處可見,恐怕硬要他們「認老」、「服老」,也是不太容易的。但是,社會中各崗位的職缺是有限的,不認老、不服老的人長年佔有這個職位,當然就難免形成阻礙,對後進青年的升遷,造成莫大的影響,「老人」不免就會被目為「老賊」,成為妨害社會進步向前的的公敵了。年輕人巴望著老年人迅速退讓,好騰挪出位置,讓年輕人接手;老年人戀戀不肯自去,緊守崗位,不肯放手,世代之爭,於焉形成,其實這也是社會發展無法豁免的。

「年金改革」與台灣老人的處境

只是,台灣的世代之爭,卻顯得過於迅速、奇突了些,整個社會關注的焦點,盡皆放在年輕世代身上,贊美他們的活力、驚喜他們的創意、肯定他們積極向外發展的衝勁,更關心他們所應擁有的權益,可以說,整個政經制度的設計,全都偏向了年輕的世代,但對於老年世代,尤其是引退之後的養生、送死之事,卻是著墨過少,甚至是帶有歧視、貶抑味道的。

20230426-台北市議員徐巧芯26日出席黃暐瀚「下班瀚你聊」政論節目。(顏麟宇攝)
國民黨台北市議員徐巧芯。(資料照,顏麟宇攝)

在網路上,我們可以經常看到有人廣傳一些奉勸老年人應該如何調適身心靈狀態的「雞湯」文章,特別著重在老年人必須認清一個事實,這個社會已經不是你可以叱吒風雲的場域了,最好是做一個疏離於社會的閒人,冷眼旁觀年輕人縱橫馳騁、呼風喚雨。老年人既然「退休」了,就安份守己「退」出這個曾經貢獻過無數心力的社會,以尋求一己的「休」。「休」既是「休息」,也是「美好舒適」的意思,品茗下棋、讀書作畫、養花蒔草、遊山玩水、運動養生,既可遠離繁冗複雜的社會競爭,悠閒度日,又可以依自己志趣之所在,陶冶身心,誰曰不宜?

的確,這種子是既愜心而又快意的,尤其是對一些已經功成名就的人來說,說不定也才真是在他們苦心奮鬥了一段時日後,最嚮往的生活了。但是,問題卻沒有這麼簡單。眾所周知,這樣愜心快意的生活,是必須建構在寬裕的經濟條件基礎上,才能獲致的,而世間究竟有多少人會功成名就?又有多少人臨老的時候,可以衣食無憂地過上幾天這樣的日子?

在這世界上,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像陶淵明一樣,不為五斗米折腰,瀟瀟灑灑地賦唱「歸去來兮」的,多數人比較像杜甫,一生汲汲營營,到老連茅屋為秋風所破,都要懊惱頓足。原因很簡單,陶淵明40歲辭官,家裡還有數處田園產業、數位僮僕家奴,自然可以流連風光、盡情詩酒;可杜甫從40多歲開始,就顛沛流離、屢遭困頓,連兒子都活活餓死了,又哪還能夠悠哉遊哉?

從世代交替的角度來說,年老的世代是應該退讓下來,讓年輕世代頂替上去的。但台灣目前的情況卻相當弔詭,一方面遊說、諷諫,甚至逼迫老年世代退讓給年輕世代,但是卻又對老年世代退讓下來後悠閒、從容,乃至只能稱寬裕而未必真的富足的生活,多所批判。最明顯的就是所謂「年金改革」的風波。

年金改革,是針對著軍公教人員而來的,民進黨認為這些軍公教人員的退休金,相較於目前仍在戮力打拼的年輕人,尤其是較低階的藍、白領階層為高,是過去的國民黨獨厚於這些與他們自身攸關的人員,是明顯的不公、不義,因此主張大量刪減,最終成為定案。當時政府用以宣傳其改革「正當性」的手法,就是將這些領有退休金的老人鄙為「薪水小偷」,而且是從年輕世代未來的薪水中偷去的,「米蟲」、「剝削」、「吸血」等負面詞語,一一出現,使許多公教人員竟至羞於承認自己職業的地步,而一旦有人在通訊媒體上張貼美食、旅遊照片時,也必引起來自四面八方的批判與撻伐。

年金改革的是與非,在此姑不具論,但由於其宣傳手段激挑起許多人的「相對剝奪感」,就儼然造了階級對立、貧富對立與世代對立,其中最嚴重的無疑就是一種「仇老」的氛圍。老年人常被目為一群目光短淺、觀念固陋、威權霸道、貪婪無恥的社會「渣滓」,倚老賣老,無所是事。當一個年輕人居然會指摘他的父母「對社會沒有貢獻」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知道其影響是有多深遠可怕了。

「仇老」情緒的發酵

「仇老」的情緒是非常微妙的,一方面來自於世代交替速度的減緩,而社會經濟衰退,阻礙了年輕人求職、升遷的管道,使年輕人覺得未能有發揮一己所長的空間與機會,不免心浮氣躁,故對老年人多所詆斥;一方面則由於醫學的發達,延長了老人的壽命,而老年不免多病,醫藥、養護、照顧的支出,明顯增多,而常是需要年輕人一肩擔起,這又造成了年輕人莫大的負擔與恐慌;再加上若干老年人壯心不死、戀棧其位,且又常喜歡對年輕人嘮嘮叨叨、指指點點,更激起年輕人的反感。因此,視老人為贅疣,拖累年輕人的氛圍,便逐漸高漲起來。作家黃春明在火車上被年輕人斥喝「為何不早點去死一死」,排隊買雞蛋的老人被大肆嘲諷,正是在這種氛圍下醞釀出來的,而且絕對不是單一的例子。

20230422-立委費鴻泰至投票所進行黨內初選投票,並受訪。(蔡親傑攝)
國民黨現任立委費鴻泰。(資料照,蔡親傑攝)

說老人對社會沒有貢獻,是相當荒謬可笑的,即便撇開那些功成名就、曾經輝煌過一時的重量級人物不說,就是一般的升斗小民,孳孳業業辛勤了一輩子,依法納稅,又何嘗對社會沒有貢獻?更何況,別的不說,培育出了年輕的下一代子女,不也就是他們莫大的貢獻?年輕人批判領公教年金的退休人士偷去了他們未來的薪水,又可曾想到,當這些老年人的退休金不足以支應年老病痛所需的醫療、照護開銷時,將會轉嫁到誰的身上?

台灣目前已可算是年輕世代崛起的社會,年輕人衝勁十足、活力充沛,且自信滿滿、創意迸發,可謂氣吞萬里如虎,同時也最受到社會的關注,年輕人的聲音,永遠是最受傾聽的,相關的政策,尤其是選票,也無不以滿足年輕人的需求、喜好而設定、作訴求。過去以老成人為骨幹的社會,轉型成以年輕人為中堅,這對社會的發展來說,其實是件好事。但是,相對之下,卻也難免忽略了老年人的需求。

由於平均壽命的增長(80.86),老年人從退休伊始,大約還有長達15年的日子要過,而在這段期間,老年人無論是生理或心理上都可能逐漸出現一些重大的問題。從生理上說,身體的衰弱、病痛的增加,無論是對自身或子弟而言,都是個沉重的負擔,「當你老了,走不動了」,勢必就需要有人照護,而一旦不幸罹染重疾,醫藥費的開銷,更是難以估算的龐大。年輕人往往將自身精力,投注於外在的社會拼搏,既缺乏時間與精力承歡膝下,老年人的寂寞與孤單,就是心理上最大的陰影,而如果經濟稍有匱乏,可能拖累家人的恐懼,更是如影隨形、驅之難去。即便是經濟寬裕,而自己再也無法像過去一樣可以自由揮灑、縱橫社會的抑鬱,更是難以排遣。老年人可以不必再憂國憂民憂社稷,但是卻絕對不可能不憂心自己、憂心家人。當社會上以譏嘲的態度諷刺牌隊買雞蛋、買口罩、買特價商品的時候,可曾想到過他們是為誰而排隊的?許多年老的父母親,即便退休,還是得努力兼差,企圖斜槓,又是為了誰?多數的老年人,恐怕不是社會中所想像的,是可以悠哉遊哉渡過後半生的。

多數老年人非但未必真的能夠看淡世情,反而還有許多的牽掛,這不是三言兩語的「心靈雞湯」就可以讓他們放下憂慮的。老年人恐怕多數都有憂鬱症,只是程度不一而已。一旦缺乏應有的關懷,像淡江大學副校長王高成、名雕塑家朱銘的輕生,恐怕就是很難避免的了。

老年人身心靈的安頓

台灣雖即將由年輕人引領一代風騷,但無疑已步入老年社會,老年人所佔的比重,越來越高,都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其實真實的情況是,老人不僅僅不是資產,更是一種負擔。這個負擔,不僅僅是老年人的,也是年輕人的,更是整個社會的,而在目前社會「仇老」氛圍強大的「世代對立」下,也是越來越沉重的。老年人的問題,是無可豁免的,但是,我們的社會,究竟為此作了何種的準備?

政府近年來頗致力於推動「長照2.0」,但是,眾所周知,價格昂貴、品質堪憂、人力不足、模式不周等問題,都未能解決,其中尤其是價格普遍高昂,家有一老,已是難以負擔,如是雙親皆老,更讓人束手無策,一般中薪以下的年輕家庭,是萬萬無法負荷的。更何況,許多老年人心裡猶有難以克服的「親情」障礙,總是希望家中兒女能長隨左右,更不是簡簡單單的制度就能解決的。

當老年人被社會視為一種「負擔」的時候,老年人的存在意義,就完全喪失了。我們不能只想到那些需要被「照護」的老年人,更應思考到許多可能還未必需要照護,卻因年歲漸老,不得不退守崗位的老年人,一旦退下來之後,將何去何從的問題。其實,這才是「世代之爭」最棘手的問題。

20220501-長照配圖,老人,輪椅。(顏麟宇攝)
長照、長者,示意圖。(資料照,顏麟宇攝)

徐巧芯最終還是以活力奔放、積極進取的年輕人之姿,取代了年已老邁的費鴻泰,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費鴻泰即使今年不退,四年後還能不退嗎?問題的關鍵在於,退下來之後呢?老年人的身心靈該如何安頓?

「安頓」,當然不能僅僅止於安養、照護,如何讓還有能力的老年人,在他們的桑榆晚景中,還能發散他們的餘光、餘熱,恐怕是更應及早有相關對策的,總不能一味要他們「坐以待斃」吧!

*作者為台灣師範大學退休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