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富澧觀點:柯文哲美國行的戰略意涵

2023-05-04 06:30

? 人氣

民眾黨主席柯文哲(左起)訪美期間,會晤美國前國務卿龐培歐。(取自柯文哲臉書)

民眾黨主席柯文哲(左起)訪美期間,會晤美國前國務卿龐培歐。(取自柯文哲臉書)

柯文哲日前結束二十一天美國行,受訪時表示,這次訪美已經達成三個目的,第一點了解美國,第二點是從美國回看台灣,第三點是把台灣的第三勢力介紹給美國社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身為臺灣當前第三大勢力的黨主席,柯文哲卸下首都市長的光環之後,雖然能見度略有下降,但是本身及政黨的實力仍然讓外界不敢小覷。這次美國之行,行前被許多人看衰,甚至行程中也不乏說風涼話、落井下石者,但是總體看來,不管對柯本人或民眾黨、臺灣,都是一趟具有重大意義的出訪。

柯文哲此次出訪前,已經清楚知道本身的優缺點,雖知實力不足之下,沒辦法獲得如蔡英文般的高規格待遇,但在有實務經驗的幕僚安排下,仍低調務實地出訪美國,造訪了紐約、波士頓、華府與休士頓等地,除了與當地華僑見面座談,也見與美國國防部、國安會、AIT以及國務院等行政部門會晤訪談,並且拜會了許多智庫,對於過去較弱的美中臺關係有了極大的感善,所以,柯文哲這次的美國行雖有不足,但整體成果是豐碩的。

不足之處在於,柯文哲受限於過去經歷,除了舉辦雙城論壇與中國大陸有所接觸外,本身在外交和國際事務方面較為欠缺,在美國期間受到的關注和接觸層面都低,未能發揮更大的影響力。但在正面的成果上,首先是對於個人而言,柯文哲打過去破了一城一地的窠臼,從坐井觀天的狹隘視野拓展到可以縱觀世界的國際觀,這不僅僅是臺灣與美國的兩國關係,更進一步可以知道美國與中國、南韓、日本、菲律賓、越南等周邊國家間的合縱連橫,以及美國對於臺灣當前局勢的看法,柯文哲可以從中更深刻感受到臺灣地緣戰略的重要性,從而深思臺灣未來的走向。

其次,臺灣國去藍綠度抗的格局,讓大多數人只看到這兩大版圖裡的紛擾波動,加上非藍即綠的媒體生態,讓大多數人忽視了其他可能的政治選項。柯文哲的出現,相當程度彌補了這個空缺,美國之行,代表了柯文哲和民眾黨不只是一個地區型的小政黨,而是有能力走出國門與世界對話的一股力量,讓對藍綠不滿的族群多了可以選擇的空間,不只提升個人在總統大選的競爭力,也帶動民眾黨整體氣勢,讓柯文哲在二○二四打選中立於進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位。

第三,柯文哲所代表的第三勢力,期望能夠打破臺灣藍綠壁壘鼎足而三,也讓美國朝野多了一個選項,眼前雖然美國還是會把眼光放在藍綠這兩個傳統區塊,但隨著柯文哲和民眾黨的崛起,以美國為首的陣營必將逐漸有所改觀,注意到柯文哲這個頗受年輕族群青睞的第三勢力。更重要的是,務實的柯文哲也是中國大陸較能接受的臺灣政治人物,在確保臺灣利益的前提下,保持與中國大陸的善意接觸。未來在美中博弈中,美國若想藉臺灣牽制中國大陸,柯文哲應該是更值得爭取的槓桿型政治領袖,柯文哲的身價也會在這個部分凸顯出來。當然,這也要奠基於柯文哲和民眾黨能夠持續成長到足以與藍綠頡頏的情況。

孫子兵法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柯文哲不諱言,過去在台灣根本是坐井觀天,因此安排與國防部、國安會、AIT以及國務院等行政部門會晤訪談,並拜會許多智庫,來清楚了解美國對台灣的期待,這個不分相當程度補足了柯文哲在外交、國防、兩岸方面不足的學分,但光這樣還是不夠的,柯文哲必須在兩岸、美中臺方面有更多、更周延的論述,甚至是言人所不敢言、言人所不能言,提出大膽可行的創見,讓美中臺的關係有近一步的發展和良性轉變,除了對抗之外,多出一些有益於臺灣人民福祉和兩岸關係緩和的選項。

國與國關係未必都要以對抗為唯一選擇,美中、美臺、中臺關係都是如此,如果能有和平雙贏的機會,便不必兵戎相見。所謂「上兵伐謀,其次伐交」,柯文哲縱使已經領表參選,並不代表未來一定要參選到底,出訪美國提升能見度是一種謀略,未來總統大選是攻是守、是合是戰,也是一種謀略。柯文哲這次出訪瑕不掩瑜,只要放眼將來,不必計較眼前一城一地的得失,這便是兵家上策。

*作者為台灣新故鄉智庫基金會理事。本文為新故鄉智庫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