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振家觀點:木暮的三分球─從腦科學看御宅族文化與戲曲

2023-04-05 05:50

? 人氣

御宅族的數量年年上升,在日本社會已經是一項不容忽視的問題。(資料照,圖/BBC中文網)

御宅族的數量年年上升,在日本社會已經是一項不容忽視的問題。(資料照,圖/BBC中文網)

數天前結束的經典賽,掀起了一股棒球熱潮,特別是日本隊最後兩場比賽的最後一個打席,戲劇性十足,讓一些網友不禁嘆道,「原來漫畫是真的」、「像是木暮的三分球飛了一整集」。動漫《灌籃高手》中的湘北和陵南之戰,木暮公延最後投出三分球時,插入了大量回憶,成為日本動漫「拖沓劇情」的代表性橋段。值得思考的是,為何這類的「拖沓」十分成功?這種技法如何反映御宅族文化(Otaku Culture)的特質,甚至反映東亞文化的特質?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御宅族文化是一種起源於日本的次文化,該文化的愛好者,是狂熱追求動漫、遊戲的「御宅族」或「宅男/宅女」。過去有關御宅族文化的探討,多半聚焦於其產業發展對社會的影響,但是,也有少數研究關切此類文化對於個人心理發展的影響。本文希望從腦科學及文化史的角度,來分析御宅族文化跟「抒情自我」、傳統戲曲的關聯。

此處所指的抒情自我,是來自學者高友工所提出的「抒情美典」理論,該理論指出,抒情自我在短暫時刻的個人經驗,可以透過內化(internalization)與象意(symbolization),保存於文學藝術作品之中,而理想的審美活動可以重現此一美感經驗。以木暮的三分球為例,這一球飛過空中的時間雖然短暫,但卻蘊含了豐富的個人回憶與感動,這些心理活動可以透過動漫的符號與分鏡技法,再現於作品之中,讓讀者有身歷其境之感,也讓片刻成為永恆。

高友工在建構抒情美典之際,區分了兩種詮釋行為的態度,其一是關注行動的外在目標,其二是關注自我的內在經驗。高友工指出,西方文化傾向關注外在目標,而中國文化則傾向關注自我內在經驗。[1]有趣的是,以上這個文化差異,可以在動漫中得到印證。S. McCloud與李衣雲曾經對美國漫畫與日本漫畫做了許多比較,他們指出,美國漫畫注重劇情進展,朝著目標前進的英雄是讀者所崇拜的對象,相對的,日本漫畫比較希望讀者對劇中人產生情感共鳴,因此會以各種技法去描繪此時此刻的氛圍,以及劇中人的感知、心象與情緒。[2]另外,韓劇裡面的一些內省、回憶段落,也會暫停劇情,播放抒情歌曲。由此看來,抒情美典可能是東亞文化的一個特質。

或許有人認為,上述「西方文化=朝目標前進 vs. 東亞文化=關注自我內在經驗」的二分法,有點太過武斷,不過耐人尋味的是,在腦科學中也有類似的二分法。近二十年的腦科學研究發現,大腦中有兩個互補的神經網路,其一為關注外在目標的執行控制網路(executive control network),其二為關注內省的預設模式網路(default mode network)。執行控制網路涉及目標導向的認知控制和決策制定,它在需要高度注意力、工作記憶、抑制控制的任務中活化,而在休息或發呆時關閉。相反的,預設模式網路掌管高階的心理自我,它在休息和思緒飄盪(mind-wandering)時較為活躍,而在目標導向的任務執行期間常被關閉。這兩個網路在功能上呈現相反的特性,於是當其中一個網路活躍時,另一個網路通常被抑制。一個健康的大腦,應該要能夠靈活地從其中一個網路切換至另一個網路,以便因應環境的變動。源自西方的認知神經科學,原本較注重執行控制網路,直到最近十年才發現預設模式網路很重要,相關的論文急遽增加。相反的,東亞的藝術文化似乎老早就跟預設模式網路「結緣」,舉凡莊子的美學思想、唐代的律詩、北宋的山水畫,都注重無目標的神遊,注重個人的內在體驗。[3]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