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振家觀點:木暮的三分球─從腦科學看御宅族文化與戲曲

2023-04-05 05:50

? 人氣

京劇。(來源:shutterstock)
京劇示意圖。(資料照,來源:shutterstock)

日本動漫裡面,劇中人在危急時刻進入內省與回憶,或許就是從執行控制網路主導的狀態,切換至預設模式網路主導的狀態。這種藝術表現方式並非晚近的發明,而是深植於東亞的傳統文化之中。以中國傳統戲曲而言,不少經典唱段都是劇中人面臨危機,陷入回憶與抒情時所唱的。例如京劇《武昭關》描述春秋末期的故事,伍員保護公子建之妻馬昭儀偕兒出逃,此時追兵在後,難以突圍,就在最緊急的時刻,馬昭儀卻陷入回憶,大唱特唱,全然跳脫了物理性時間的限制,轉而呈現抒情美典。又如崑劇《長生殿》描述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故事,在楊貴妃於馬嵬坡被迫自縊之後,唐明皇一行繼續逃難,行至劍閣道上,戲劇節奏忽然放慢下來,此時避雨的唐明皇聽到簷鈴隨風而響,淅淅零零,為之感慨萬千,遂唱出經典的【武陵花】等曲。以上的戲曲唱段,都有點像木暮的三分球橋段,將個人的回憶與情感轉化為藝術中的象徵符號,讓讀者產生豐富的心象與體驗,也讓片刻成為永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傳統戲曲跟日本動漫的相似特質,還包括其他的面向,有趣的是,這些面向多少都跟腦中的預設模式網路有關:

(1) 以符號來表現特定的情緒或狀態

戲曲中會以寫意的身段與手勢來表達情感,這有點像日本動漫中的冒汗、三條線、@@眼……等,「內行觀眾」可以藉此充分理解故事,甚至感受到生動的情緒體驗。預設模式網路中的內側前額葉、顳頂葉交界區、顳葉前端,可能在解讀這些符號時扮演關鍵角色。過去的腦造影研究顯示,讀者在理解日本漫畫中的幽默時,內側前額葉與顳頂葉交界區的活化增加(link)。

(2) 角色的類型化

戲曲的角色有著鮮明的類別與性格,例如青衣、刀馬旦、花旦……等行當,這有點像日本動漫中的「萌屬性」,例如御姐、女王、傲嬌、蘿莉、獸耳……等。過去的腦造影研究顯示,讀者在理解戲劇中的角色類型時,需要預設模式網路的參與(link)。

既然戲曲及動漫中的角色有固定類型,那麼暫時破壞這種分類規則,就能產生種種有趣的效果。在戲曲中,演員可以借用其它行當的身段做表,例如梅蘭芳擅長在演出旦角戲時,將小生、老生、武生、武淨的身段略作變化,用來豐富旦角的表演。在日本動漫中,類似的觀念稱為「反差萌」,意即破壞原本的角色屬性,運用違和感來製造萌點(link)。

(3) 劇中人在重要任務前的華麗準備

戲曲中有些跟推動情節進展沒有直接關係的表演段落,例如武將在出征前整盔束甲的「起霸」、用於夜行與偵查的「走邊」。其中前者有點像美少女戰士的變身,它不僅是重要任務前的華麗準備,而且也是藉由某種「過渡儀式」,來重整自我、確認自我。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