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鎮邦觀點:住房之殤─香港青年的苦悶

2023-01-20 07:00

? 人氣

在這樣的環境下,不需要什麼深奧的理論我們也能理解民眾的自然反應,對於上了年紀的人來說,或許已對買房絕望了,然而對於剛入大學,對於人生和未來還充滿盼望的年輕學生而言,他們無法辯證地去理解香港房產資本主義體制的形成,他們只能像歷史上諸多學生運動一樣,抱持著素樸的理想主義,認為只要個人自由了,他們也就從這個腳鐐中解放。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相較之下,新加坡從80年代後實行的組屋(公屋)制度,除了達成了幾乎人人有房住的成就外(百分之八十左右的新加坡人住在組屋),也打造了可以說是世界上最穩定的支持政府的中產階級,新加坡的組屋政策是通過大規模的將土地收歸國有,然後交由獨立的政府部門建屋發展局(Housing Development Authority)統籌設計建設,根據人口的成長都市發展的需要,動態地調整組房的供給量,同時通過對申請人資格的限制或是排序,新加坡政府還能直接或間接地推動特定的政策目標,例如通過限制統一族裔的申請者集中在一個地區,推動不同族裔間的互動。組屋對年輕人的人生和未來規劃帶來的安全感效應是難以想象的巨大,以我曾經帶過的兩位國大的女大學生為例,因為組屋供給的優先順序是按照年紀,學歷,婚姻狀況,國大的大學畢業生,有準備結婚的(不需要有結婚證明),就可以開始遞申請書排隊,他們告訴我大概預計畢業兩三年後就可以等到政府的通知,像他們這樣的年輕申請者能夠申請到最新的組屋,而其他的則會被安排到相對沒那麼新的。

最重要的價格呢?三居室的組屋大約是90平米到100平米間(約40坪),價格大概是30-40萬新元, 大概是港幣180-200萬間。新國大學畢業生的平均年工資大概是在5萬到6萬新元間,雙薪家庭的情況下,組屋的價格大約是家庭收入的4倍,更不用提單位面積價格的巨大差異,在香港要住到90平米以上的房子,價格要比平均房價還要再高上不少。誠然,新加坡的組屋並不是對土地和物業的永久擁有權,而只是99年的使用權,然而當社會面對諸多天然(如土地供給)限制之時,對某些方面的犧牲能帶來整體福利提高的情況下,這樣的政策依舊是值得肯定的。

同樣是22歲的年紀,新加坡的大學生在跟我說著以後結婚時希望我能回去參加,到時他們的房子應該也已經完工了,能夠比較沒有負擔的跟我討論人生的規劃,像是再念個學位。然而在香港,大部分的學生都是對前途和未來感到茫然,比天高的房價讓他們提早放棄在人生的軌道上向上攀爬,不安全感更是無時無刻地籠罩著他們,畸形發展的香港房地產業不但阻礙了香港年輕人的未來,讓創新和創業成為昂貴的事業,更嚴重的是侵蝕了社會穩定基礎的中產階級。新加坡的經驗是其他企圖通過發展房地產發展經濟的借鑒,穩定的中產階級是有效治理的前提,而穩定的中產階級必須建立在對房價有效控制的基礎上,只有安居了才能樂業,也只有樂業了人民才能真正地開始融入社會的大群體中。

*作者為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