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對中國經濟競爭?德媒:歐洲應推動「進攻性的產業政策」

2023-01-17 16:00

? 人氣

中德關係。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與訪華的德國總理蕭爾茨。(美聯社)

中德關係。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與訪華的德國總理蕭爾茨。(美聯社)

正在醞釀中的德國新對華戰略,持續引發德語報刊的關注。《經濟周刊》認為,歐洲應該先做好自己的功課,而不是總想著限制別人。

杜塞爾多夫出版的《經濟周刊》以"歐洲需要更具進攻性的對華戰略"為題,刊發由曾擔任默克爾總理顧問的經濟學教授Lars-Hendrik Röller以及經濟學者 Jakub Kałuzny聯合撰寫的客席評論。作者認為,在面對中國的不公正貿易手段時,歐洲人與其採用限制進口、限制投資等可能遭致報復的防性手段,不如採取更加積極有為的姿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歐洲應該更加重視具有進攻性的產業政策,從而發揮歐洲的優勢。首先,歐盟需要積極有為的貿易政策,與印度等國簽署談判了許多年的重要自貿協定。歐盟與拉美國家的自貿協定已經在2019年完成談判,這份文件也應當盡快批准生效,這樣歐洲就能成為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區的一員,涉及7.7億人口。而且,這樣的自貿協定也能促進歐洲的貿易多樣化,其貿易伙伴都與歐洲有著相似價值觀。與非洲的自貿協定也能帶來不少機遇,尤其是在氣候保護領域。"

除了與各國簽署自貿協定,作者還建議歐洲加大對關鍵科技領域的扶持力度,促進電池、半導體、氫能源等未來技術的發展。此外,歐洲本土的基建投資額也必須盡快提升,從而抵消能源價格上漲的不利影響,避免企業遷出歐洲。

"總而言之,歐洲應該先做好自己的功課,而不是總想著限制別人。最好的對華戰略應該是經濟上做強歐洲,讓歐洲的經濟更具進攻性。而且,還有一個理由也能說明防禦性手段難以實現目標:它會導致其他發展中國家被拒之門外。這也意味著全球人口的大多數都被阻隔、被拋棄。可是,要想實現氣候保護等全球性目標,發展中國家的參與十分重要。"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