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2030雙語國家政策是一帖良方?還是毒藥?

2022-12-14 05:40

? 人氣

在雙語國家政策的巨大架構底下,高教階段的各大專院校為了順應此一潮流,紛紛推出所謂的全英語教學EMI(English Medium Instruction),依據教育部「大專校院學生雙語化學習計畫重點培育學校」裡頭的定義,EMI「係指在英語非母語的教育機構提供的學習課程,其內容的傳遞、師生互動、學習及學術支持教材、學習成果展示與評量100%使用英語」。強調英語浸潤式學習的概念,看似和雙語國家政策的目標不謀而合。但我們必須回頭檢視,這樣的學習模式,是否真正符合高等教育的初衷?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根據台大外文系助理教授張心瑜教授的實際田野調查,諸多受訪者(包含教師、學生)皆同樣提到了全英語教學對於教學內容的限制。同樣的課堂時間,因為利用英文授課,使得原先用中文可以講解到200多頁的進度,減少了100頁。為了幫助學生的理解,課堂講授往往必須利用更多的時間解釋名詞、概念,深怕學生對於定義的理解有誤或不夠精準,因此上課進度勢必會較為緩慢。這種類似的教學狀況,事實上在中小學的教育階段也同樣出現。語言的使用,對於教學會有重大的影響:怎麼教、教甚麼、如何備課、進度安排、參考書籍、評量方式等等,無一不是影響著學習的過程。

因此,當甚麼都要與英文沾上邊,過度強調英語的結果,反而讓「雙語的初衷演變為單語的現實」。事實上,全英語授課早已被視為是過時的教學模式。在台灣語文學會對雙語國家的立場聲明裡頭,更是明白點出此點,其原文摘錄如下:「雙語國家所力推的全英語授課,是基於過時的『分離式雙語觀』,未能善用第一語言的功能,不重視語言之間的協同效益,也忽略第一語言是學生信心來源的載體,反而在語言之間築起高牆,讓語言學習變成焦慮的學習過程。……一廂情願的認為教師只要以英語授課,學生便能同時增加英語能力與學科或術科能力,這是過度樂觀的假設。……師資缺口、雙語教材研發等皆未就緒,盲目以雙語進行授課,可能犧牲學生對學科核心知識的理解以及對語言學習的興趣。更嚴重者,可能加速部分學生提早放棄學業。」

基於上述,不難發現全英語教學的效果絕非十全十美,甚至有違高等教育的精神。然而在現今全台各大專院校所掀起的一股EMI教育風潮,在在證明了我們對於全英語授課的尊崇迷思,仍舊有待破解。

結論與建議

綜合以上討論,不難想見現行的雙語國家政策,雖然有著看似十分理想的願景規劃,實際上卻是面臨著重重難關。套句流行語來形容,便是所謂「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加強國人英語力、提升國民學習英語的意願、引進數位學習、增進公務人員英語能力等等,都是很棒的努力方向,筆者絕對不是要反對以上概念,反而其實是相當樂見決策者對於國家整體語文實力的重視。然而,面對不同質疑的聲浪,政府勢必得針對政策執行有更進一步的仔細考量。因此,筆者試提出以下幾點建議做為參考: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