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2030雙語國家政策是一帖良方?還是毒藥?

2022-12-14 05:40

? 人氣

不得不直言,統計數字對於政策有一定的意義存在,但並非唯一的依據。學生在第一線的學習環境、教室的課堂氛圍、師生的教學互動,很多都是表面數字所無法呈現的。因此,當雙語政策成為了只看重辦學數字的KPI,而忽略實質的教學效果與品質時,對於下一代的教育是毫無幫助的。唯有當教育是為了成就每一個孩子的生命,而不是大人們的績效時,才是政策理念真正落實的那一天。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雙語政策」的神話與迷思

1. 雙語政策如何兼顧語言發展與專業學科學習?

毫無疑問,雙語政策的一大目標便是要藉由營造雙語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具備更豐富的英語學習環境,並提供更多使用英語的機會。然而,在台灣現行的教育制度底下,升學導向、考試引領教學的現狀並未改變,對於一名教師而言,若要以雙語進行教學,又要兼顧專業學科內容,無疑是備感壓力。從老師的角度出發,平時要以母語向學生傳授課堂知識,使其能夠全盤吸收理解,都已是不容易的挑戰,若同時又要導入英語授課,學生的理解程度能到多少?又怎麼可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應付課程進度?

而針對語言發展與學習的關聯,台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廖箴浩直言,雙語國家政策恐怕會扼殺學生的創造力。廖院長強調,語言的結構形成我們的認知或世界觀,也深深影響著人類的思考模式,沒有扎實的語言基礎,無法有高層次的思考。在雙語政策藍圖之下,理想的模式是國人具有同等優秀的雙語能力,但現實往往並非如此,雙語使用者仍會有一主要語言,而我們得以奠基於該主要語言,發展我們本身對於知識的建構,並進而產生高層次的思考。

但是,當雙語國家政策的口號一呼,家長想著的是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而從幼兒園階段便讓小孩進入雙語環境,但人們忽略的是,過早接觸外語環境,使得孩童發展自身細膩語言的機會遭到扼殺,連帶影響到日後成長對於知識的理解,最後,不但落得中英文皆平庸,也削弱了下一代的創造力。

2018年行政院宣布推動「2030年雙語國家」政策,挑動了家長焦慮孩子外語能力的緊張神經,孩子還在牙牙學語就得開始學英文。(Unsplash)
2018年行政院宣布推動「2030年雙語國家」政策,挑動了家長焦慮孩子外語能力的緊張神經,孩子還在牙牙學語就得開始學英文。(Unsplash)

因此,我們是否應該深切反思,當雙語政策的效果導致了專業學科學習的弱化,這豈是雙語教學的原意?在喊出雙語口號的同時,我們是否將因小失大:因為雙語而導致了母語弱化、認同混亂、階級惡化、學習不足、創造力衰退?這真的是國人所樂見的嗎?

2. 國人英語力=國家競爭力?英語力=國際觀?

回歸雙語政策的初衷,我們不禁想要詢問,究竟該政策制定的原因與所欲達成的目的為何?根據政策主要制定者國發會,於「2030 雙語政策整體推動方案」所揭示的願景之中,可以發現其中最為重要的目的就在於「提升我國人才競爭力、增進全球思維、增加國人優質就業機會」等概念。這樣的思考看似直觀,然而是否真正具備邏輯?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