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小清新學者從政 為何遭政治現實滑鐵盧?

2022-12-10 05:30

? 人氣

新竹市議員參選人何志勇。(資料照,蔡親傑攝)

新竹市議員參選人何志勇。(資料照,蔡親傑攝)

今年九合一選舉已過了大概有了兩週時間,選舉結果幾家歡樂幾家愁,但激情過後總要談點正經的事情。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次扣掉縣市首長選舉的新聞,假如用縣市議員選舉來觀察,常登上媒體版面的不外乎幾個台北市的「明星」市議員,但這時我卻看到了一位新竹市議員候選人,在媒體展露頭角,這倒是挺讓我詫異。原因是:除了雙北以外的地方民代,基本不受媒體關注,既然不受關注,新聞自然就少了。新竹市議員候選人能被媒體注意到,這點倒是少見。

我在說的對象是指何志勇,為國民黨文傳會副主委、清華大學兼任助理教授,美國政治學博士。何先生的學經歷優秀,經查選舉結果,可惜沒有順利當選。這引起我的興趣,想談談一個問題:「為何學者從政,易被政治現實『滑鐵盧』?」

我的求學階段有四年光陰在新竹度過,就我在當地的四年生活經驗,何志勇的學經歷理論上能得新竹市民眾的肯定。但是,為什麼沒當選?我回頭去梳理何志勇一路以來的選舉策略,我發現了為什麼。

學者從政一般充滿「理想性」,學者往往會用心、認真的準備政見,用理性、溫和的方式面對選舉(如果是學者當政務官,就是面對那些如狼豺虎豹的民代或「鯛民」),因此選戰策略會訴諸「理性」,而非一般政治人物愛訴諸的「感性」。

舉個例子,何志勇這次選舉直到選前一週,都沒有出面喊「告急」(至少我看到的公開資訊,打聽到的結果是如此)。「告急」是創造危機感,讓選民願意出來投票。這自然是學者的理想性使然,畢竟「告急牌」被一些人批評「怎麼會選舉選到要別人來救」。不過選舉終究是要面對政治現實,選戰通常是感性的,誰能勾起別人的情緒,並連結到投票這件事情,誰就多幾分勝算,也就是「最能操作情緒的最可能當選」,看看2020「芒果乾」不就是最佳例證?

另外,我求學階段四年正好租在新竹市東區,東區這個地方聚集了不少外來人口,大部分是來竹科工作的,工作穩定便在當地定居。表面上看似竹科人多、理性,與在地連結不深,所以政黨動員、組織很難在東區著力——如有這種想法是大錯特錯,這個地方跟台灣其他地方差不了多少,依舊看人情世故,而這些所謂的地方經營需要時間。何志勇策略「空戰為主,陸戰為輔」,這種情況下,需要陸戰主攻的地方難免少了施力經營,新竹市東區很大,不是所有地方都住一堆竹科人,本來的新竹人不在少數。

為了寫這篇,我特地問了幾個大學後留在新竹的朋友,他們當地有些資訊網絡。他們告訴我,根據他們事前知道的資訊,何志勇原本應該能當選,至少幾份資料顯示,何的排名應在前段,最後之所以有這樣的結果,或許跟他掛的黨籍、他們搞政治的人常講的「母雞」、爆炸提名有關,再加上何選前沒喊告急,當地的「何粉」、泛藍選民都以為「他穩了」,票投其他候選人。而國民黨的市長候選人遭棄保,造成基本盤歸隊搶救老議員,空氣票往非國民黨的市議員候選人去,以致兩頭落空。加上跟其他候選人相比,何志勇的看板少得可憐,也不撒文宣,最後在人情世故面前,自然還是被棄了。學者理想從政,最終卻被現實上了一課。

綜上,學者從政起初難免要經歷轉換的陣痛期,何志勇的案例或能給有意為理想投身政壇的「小清新們」,提供寶貴可參考的經驗。我要說,前面提到的陣痛期如果能成功挺過,「理想性」將是一大優勢。政治人物如果只能做鋪馬路、修路燈的基本事情,選縣市首長也好,選縣市議員也罷,選舉根本淪為「超大型里長」選舉,願意透過投票這個動作,授權給特定人選做事,是對該人有前瞻性的期待,前瞻始於理想,沒理想的政治人物豈不是鹹魚?

*作者為程式工程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