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幾乎)征服世界:《戰爭憑什麼》選摘(1)

2022-11-28 05:10

? 人氣

以詹姆斯.布魯克(James Brooke)為例,這位狂放不羈的年輕人在十六歲時加入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步兵團,在緬甸作戰時身負重傷,之後他買了一艘船,在上面裝了幾門大炮,在一八三八年航向婆羅洲。日後,他幫助汶萊蘇丹平定了當地暴亂,蘇丹為表達謝意而任命他為砂勞越(Sarawak)總督。到了一八四一年,布魯克已將此地納入他的王國版圖。他所建立的布魯克王朝由他的後人延續了三個世代,最終在一九四六年將砂勞越獻給英國政府來換得巨額補貼。如今,砂勞越當地最著名的酒吧「皇家號」(Royalist)就是以布魯克的船命名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吉卜林筆下的德拉沃和卡內罕曾說,他們正是為了效法布魯克,才動身前往卡菲爾斯坦——「最後一個光憑兩名壯漢就能據地稱王的地方。」但他們並非想在中亞稱王的第一人。一八三八年,也就是布魯克抵達汶萊那年,一名美國探險家約賽亞.哈倫(Josiah Harlan)就已早一步完成同樣壯舉。失戀後不久,哈倫獲英國東印度公司聘為外科醫師,並與布魯克在同一場緬甸戰爭服役過。戰後他輾轉來到印度,最終說服拉合爾(Lahore)的統治者讓他掌理兩個省。當時阿富汗古爾省(Ghor)有一位王公是個惡名昭彰的的奴隸販子,結果遭哈倫帶著自己的軍隊將其罷黜。另一位古爾省王公對哈倫紀律嚴整的軍隊深感佩服,因此與他立下約定:「只要哈倫願意訓練軍隊來確保古爾的獨立自主,並且讓該位王公擔任重臣,哈倫將能永遠保有『古爾王公』(Prince of Ghor)之頭銜。」

哈倫眼見機不可失,讓祖國的星條旗在中亞高山上飄揚,但他的任期卻和德拉沃在卡菲爾斯坦建立的王朝同樣短暫。在他成為王公後短短幾週內,英國便佔據阿富汗全境,將他驅逐出境。哈倫回到美國後,幾乎成功說服時任美國戰爭部長的傑佛遜.戴維斯(Jefferson Davis)派他回阿富汗為軍隊購買駱駝。哈倫的如意算盤是,一抵達當地,他就要重新當起古爾王公。願望破滅後,他轉而進口阿富汗葡萄到美國,並為南北戰爭中的美國北軍籌建一支部隊,但他在捲入一場軍事法庭審判後狼狽退伍。哈倫於一八七一年病逝於舊金山。

在十九世紀以前,我們很難想像會有布魯克、哈倫、德拉沃和卡內罕這種人物出現,而他們會崛起都是拜世界局勢全然改觀之賜。在葡萄牙占領非洲休達(Ceuta)的一四一五年後,一直到布魯克、哈倫這群「將要當國王的人」大行其道之間,歐洲對世界其餘各地發動了一場「五百年戰爭」。

五百年戰爭一樣有其醜惡的一面,使戰爭下的人民流淚、土地荒蕪。全球各地都有人像當年卡爾加庫斯痛批羅馬發動的戰爭那樣,強力譴責這場五百年戰爭。但就像西塞羅一樣,也有許多學者不斷點出這場戰事的重要性:「五百年戰爭是歷史上最具建設性的戰爭。歐洲人及殖民開拓者在一九一四年以前已經掌控了世界上百分之八十四的陸地及整個海洋。位於北大西洋沿岸的殖民帝國心臟地帶,暴力致死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低,人民生活水準也有所提升。當然,被殖民勢力擊垮的一方通常生活條件較差,而且許多地方在武力侵略下遭受到毀滅性破壞。但倘若我們跳脫這些細節,將目光拉遠,就能找到一個普遍模式。整體而言,外來征服者的確有效遏止了當地戰事、搶劫、私人動用致命武器的發生,使該地人民生活更安穩富足。具有建設性的戰爭繼續向我們展現有悖常理的魔力,而這次範圍涵蓋了全世界。」

《戰爭憑什麼》立體書封。(黑體文化提供)
《戰爭憑什麼》立體書封。(黑體文化提供)

*作者為史丹佛大學教授,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本文選自作者著作《戰爭憑什麼:從靈長類到機器人的衝突與文明進程》(黑體文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