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台灣與立陶宛的派對已經結束

2022-09-21 06:00

? 人氣

2021年11月,台灣駐立陶宛代表處正式掛牌(外交部)

2021年11月,台灣駐立陶宛代表處正式掛牌(外交部)

歐洲「凜冬將至」,所有歐洲人都在痛苦地為「俄烏衝突」買單,通膨與能源價格飆升,百姓苦不堪言,繼捷克人民蜂擁上街示威抗議之後,奧地利人民也不忍了,數萬人在維也納街頭高喊「要吃飯,要取暖,要生存!」。9月,台灣仍燠熱不已,維也納的人群已穿上羽絨衣在廣場表達憤怒,可見歐洲形勢的嚴峻。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評估,若歐洲加大制裁(限價)俄羅斯能源,俄方或完全對歐洲「斷氣」,所有歐洲人都將「挨凍」,能倖免的或只有財力雄厚的德國,法國,西班牙,至於較小的歐盟成員,恐怕捱不過這個冬天。

立陶宛,就是滅頂中的歐盟成員之一。

8月份,立陶宛通膨達到22.4%,電價狂漲,食品價格比去年高30%,整體消費者物價今年以來上漲26.5%。

立國反對黨抨擊,這窘境完全來自於歐盟和北約對俄羅斯的制裁政策,而該國執政黨責無旁貸。根據1月份立國民調,民眾對聯盟政府的信心只剩17.3%,不信任度47.8%;8月份民調顯示,73%民眾希望政府立刻換屆。

如同捷克人民與奧地利人民,立陶宛人也非常不滿政府撥出巨額資金援助烏克蘭,卻讓自己的人民挨餓,挨凍。

反華的代價,挺台的苦澀

拋開綠營的反智觀點不提,從兩岸的角度看立陶宛,該國大概是歐洲最愚蠢的小國,心比天高,命比紙薄。

立國以「反華」立場作為「反俄」姿態的象徵,連「美國之音」都無法否認地指出,一場「反華秀」所招來的致命打擊,震驚了歐洲,反而讓其他原先想如法炮製的歐洲成員,甚至歐盟,轉而對華採取謹慎的立場。

簡單說,歐洲根本無法承受同時反俄與反華,光是反俄就已透支實力,更何況反華?所謂「打鐵還需自身硬」,小國立陶宛作為美國卒子「打俄」,傷口卻都在自己身上,而倒楣的是280萬人民。更可悲的是,美國寧可將資源大舉投入東南亞,也不願救東歐小弟。

2022年6月15日,立陶宛經濟暨創新部政務次長聶琉嫻娜(Jovita Neliupšienė)在台灣舉行記者會(翻攝影片)
2022年6月15日,立陶宛經濟暨創新部政務次長聶琉嫻娜(Jovita Neliupšienė)在台灣舉行記者會(翻攝影片)

所以近來立國官員頻頻訪台,純屬「無魚蝦也好」,就想找點海外生意壓抑立陶宛產業界的怒火。只是,台灣的強項電子業,在立陶宛設點有搞頭嗎?現在只要是「立陶宛製」,就賣不到中國大陸,其他歐洲國家的產業,除非是內銷,否則也不敢碰這燙手山芋。

別說歐洲,台灣敢在出口大陸的自家產品內含「立陶宛製」嗎?舉一個例子來聽聽?

換言之,台立經貿規模極為有限,立國企業當然興趣缺缺,就政客無路可走,只好在頻頻來台討人情。

立陶宛的對華政策是不可持續的,那股為台灣「正名」的傻勁兒,亦經不起考驗,其餘不說,立國駐台單位的名稱是什麼呢?是「駐台北立陶宛經貿代表處」(Lithuanian Trade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Taipei)。「台灣」又不見了,不是很勇嗎?為何稱「台北」而非「台灣」?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雁默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