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恆君觀點:六十年前,張愛玲的「前線」與「邊城」

2022-08-30 07:00

? 人氣

台海形勢緊繃,山雨欲來?(圖/ryan.hola@Instagram授權提供)

台海形勢緊繃,山雨欲來?(圖/ryan.hola@Instagram授權提供)

美國重要政治人物佩洛西訪台,一石激起千層浪,台海及太平洋局勢驟然緊張。一方面,台灣一度被大陸軍演全面包圍淪為「孤島」,眾多農漁牧產品遭到出口制裁;另一方面,美日歐等國與地區則紛紛(或擬將)派出使團訪台,而印太海域甚至出現17國聯合軍演。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有趣的是,六十多年前,另一位知名女性也曾自美國訪問台灣,盡管沒有引發什麼政治風暴,但卻留下一篇頗令後人深思的文字:那便是張愛玲和她的「The Return to The Frontier」。

1961年冷戰時期,張愛玲從美國啟程訪問台灣,在停留一周之後離赴香港。1962年返回美國之後,其雖再也沒有踏上過華族土地,但其於1963年以英文出版的訪台見聞「The Return to The Frontier」與八十年代以中文重寫的《重訪邊城》,卻又存在著巨大的敘事差異。在當下局勢動蕩的迷惘時期,探究其中,或許亦能獲取一些觀照或啟示。

冷戰時期的The Return to The Frontier

張愛玲1961年的訪台,是由美國駐台領事館新聞處處長理查德·麥卡錫(Richard M. McCarthy)促成,這也是其平生唯一一次到訪台灣。在此之前,美國重要政治人物麥克阿瑟將軍、副總統尼克森與總統艾森豪威爾等均已來訪過這座「孤島」;張愛玲雖未以具體文字留下訪台的前期心路,但究其生平,無疑懷有復雜的心緒:

自50年代初從內地經由羅湖橋而逃亡「自由世界」香港之後,其反而遭受麥卡錫主義影響,三次被香港警察疑為「間諜」而遭傳喚;而於遷台的國民政府而言,本是對其與汪偽政府文化高官胡蘭成的婚姻及無關民族大義的市民文學不屑一顧,但其在香港期間兩部為香港美國新聞處而作的小說《秧歌》與《赤地之戀》,卻又先行順利進入韓國、台灣等「反共前線」。因此,此時張愛玲的赴台,除卻一向對政治與國是的冷靜距離,還有彼時身為美國作家賴雅夫人、並且終於美國尋得安定庇護的強烈身份感。

在這雙重距離之中,張愛玲對台灣的觀察完全出於西方視角,是一部缺乏語言交流功能的觀看型「默片」。在影像學中,其從屬於「詢喚與臣服」、「政治與倫理」的觀看:台北將軍套房裡的臭蟲、床單上的斑斑點點是冷冷地嘲諷「集基督教和儒家信仰於一身的新生活運動發起者」(國民政府),但在「露出(福爾摩沙)傳統的本來面目」的花蓮,一開首則震驚於「這裡的賣淫業可能比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更明目張膽」、以及臉頰上紋著刺青的「灰色幽靈似的」山地婦人、像「吉普賽人似的」衣衫襤褸的原住民小孩,以及「相當多的年輕人居然還在講著日語」等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