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蜀專欄:我的台灣轉型正義之旅

2018-06-17 05:50

? 人氣

可能因為當天是工作日,臺灣人都要上班,陸客則對二二八紀念館沒太大興趣,所以整個展館靜悄悄的,幾乎就我一個遊人。我靜靜的走,靜靜的聽,展室四圍掛滿巨幅畫像,受難者栩栩如生地環視著我,我仿佛在他們中間穿行,在跟他們的靈魂對話。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二二八自李登輝總統以降的歷任總統都要代表政府哀悼並致歉。(笑蜀翻攝提供)
二二八自李登輝總統以降的歷任總統都要代表政府哀悼並致歉。(笑蜀翻攝提供)

作為一個曾經的歷史研究者,對二二八的前世今生,當然不會陌生。但儘管如此,親歷二二八紀念館,還是讓我大開眼界,收穫了很多聞所未聞。

印象中的二二八之變,跟當今的「突尼斯革命」差不多,都是街頭小販遭遇國家暴力,然後群情激憤,官逼民反。只不過「突尼斯革命」成功了,二二八失敗了。但二二八紀念館披露的史料告訴我,這只是歷史的一面。歷史的另一面是,二二八同時也是一次流產的政治變革。

變革的動力來自臺灣民眾。一方面,國民黨統治腐敗無能,「劫收」狂潮席捲全島,社會經濟狀況急劇惡化。到底惡化到何等程度?舉一個例就夠了:國民黨接收後,臺灣刑事發案率一年內劇增26倍之巨。深受其害的臺灣民眾,怎麼可能不大失所望?另一方面,國民黨接收臺灣後,對本地人公然歧視和排斥。《行政院二二八研究報告》對此論述頗詳:

就政治上言,日據時期台人無論在行政上、專業上及技術上均難獲公平地位。臺灣光復,不少台人抱有幻想,認為此後應可自治,當時有些知識份子以為臺灣光復後將由台人治理臺灣,他們甚至以為謝春木可為省主席,其餘有聲望之台人均可領導臺灣。

臺灣知識份子的參政熱情因此空前高漲。1945年4月15日臺灣首屆參議員選舉,30個席位,角逐者竟多達1180名。他們以為「祖國」真的把他們當自家人,事實卻很快擊碎他們的一廂情願。陳儀長官公署9個重要處會18位正副處長中,只有一個副處長是台人,縣市長中只有3個是台人。臺灣其他官營機構,台人甚至欲求小小主管而不可得。更令台人尤其臺灣知識份子深感羞辱的是,國民黨接收後,立即宣佈國語為唯一通用語言,取締日語。原來慣用日語的絕大多數台人尤其臺灣知識份子,幾乎一夜之間淪為文盲,個人上升通道隨之中斷。

這就可以理解,為什麼1947年《中華民國憲法》頒佈實施後,台籍政治精英會力主縣市長直選,推行地方自治。他們無非是想突破政治壟斷,為個人、也為所有臺灣父老爭取更多公平發展的機會。

有這樣普遍的社會心理做基礎,228事件自不難迅速轉向,從最初的民眾暴動,迅速轉向政治變革。民眾自治機關「處置委員會」公佈的「三十二條要求」,政治方面的第一條,即為「制定省自治法,為本省政治最高規範」。另有如下要求: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