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喬觀點:記憶的當下與未來─激進1949

2022-07-30 05:40

? 人氣

2019年五一勞動節,「工會為何長成這樣?白色恐怖與反共大旗下的台灣工運路障」座談。(資料照,甘岱民攝)

2019年五一勞動節,「工會為何長成這樣?白色恐怖與反共大旗下的台灣工運路障」座談。(資料照,甘岱民攝)

嘗試不以歷史的觀點切入一本以歷史做為基石的書籍。這,會不會再一次給自己的作為,帶來苦惱或者成為箭傷呢?其實,也並不自知。然而,如果可以為一部值得深入探究其內涵的書,說些甚麼有意思的話語,或許也是另一種切入的觀點。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首先,想說的竟然是「未來記憶」。但,這不是在科幻或預言的假設下,想到的字句,而是針對記憶如何作為一種當代載體,所生發的一種想像。當然,免不了的,還是要老生常談地提及歐哲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在保羅·克利那幅畫《新天使》中的開創性警語:「歷史,像成千層骨駭般在他下腳下堆疊,天使本想留下来,喚醒死者,把碎片彌合起來。但一陣大風從身後吹來,推送他飛向未來,而他所面對著的那堵斷壁殘垣則拔地而起,挺立參天。這大風是我們稱之為進步的力量。」

20220414-猶太裔德國學者班雅明(Walter Benjamin)擅長以「漫遊者」之姿觀察、紀錄、論述現代都市空間。(取自網路公開資源)
猶太裔德國學者班雅明(Walter Benjamin)的歷史的洞察與詮釋,受猶太教世界觀的啟迪。(資料照,取自網路公開資源)

這裡,給了人們一項啟示。最初,因革命事業而涉身苦難與殺戮的歷史,因為,轉身從線性時間的後方,來到新天使腳跟前;或者,更應該說的是:看見新天使的我們的腳跟前。記憶,被一種撥雲見日的探索視線,賦予了逆轉時間的穿透能量。雖然,不免仍然在困頓中求索,卻得以轉化為未來的趨力,稱作:「未來記憶」。是的。時間,經常被固化。它,僅僅存在於過去;又或在漫長的禁制下,讓過去刻意被抹去。這稱作壓殺的歷史,在冷戰/戒嚴體制下的島嶼台灣,曾經是斷壁下殘垣的一個章節,長夜漫漫地在我們生活的異常中,被體制性地規範為日常。因此,追尋記憶所驅動的未來,顯得非比尋常的關鍵。

《激進,1949》如何從被壓殺的歷史碎片,轉化為未來記憶,存在著這樣的線索。首先,當然是「歸班」與「同工同酬」的議題。但是,將這樣的議題,單純放在1945—1949年間,國府的官僚腐化與專制統治,只是問題當中的一環,而且是作為批判獨裁的一種政治判斷,這當然符合事實並有其必要。當下,卻必須更深一層思辨:社會階級落差,導致貧富天壤般差距的結構性因素。這也是書中提及:計梅真老師曾以「牆」一文,解說「社會有一睹看不見的牆」隔開富有與貧困的問題。經過探究,這「牆」所提應該就是簡國賢的劇本:《壁》。作為戰後左翼戲劇的首部曲,《壁》除了有閩南語「欺騙」的意思外,主要還是在揭露當時的社會階級問題。

在時間的當下性而言,本書呈現的白色恐怖肅殺,固然在爬梳戰後台灣工運被刻意掩埋的環節;核心命題的本質,其實是階級問題的揭發,在軍政統治下,除了是壓制的必然之外,更要追究的是:國際冷戰漸趨成形的那幾些年頭,肅清馬克思主義思想與行動,在對峙的局面下,如何發生的問題。亦即,在肅殺中擊碎的記憶,除了有工運不得伸的問題外,存在更深的結構性狀態,則是階級作為一種民眾教育,如何面對被壓迫者的抵抗。這便也是當年地下黨人,以書中計梅真老師為案例,接受中國共產黨的召喚,作為來台的地下黨員,隱姓埋名於島內,從事進步運動的背景;進一步說,涉及的已經不僅僅是運動,而是革命。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