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光榮記憶─國軍光榮革命戰紀

2022-07-24 07:20

? 人氣

圖為抗戰老兵著復刻版軍裝參加抗戰70周年國防戰力展示,(資料照,蘇仲泓攝)

圖為抗戰老兵著復刻版軍裝參加抗戰70周年國防戰力展示,(資料照,蘇仲泓攝)

今年是抗戰全面爆發85周年,許多以抗戰為主題的書籍陸續出版,要筆者給一個評價,最專業的書籍首推郭岱君編撰,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以及中國與亞太研究學會召集兩岸和日本專家聯手推出的《重探抗戰史》。事實上《重探抗戰史》的第一冊,已經於2015年在台灣出版,內容從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一路介紹到1938年的武漢會戰結束為止,整體而言以抗戰初期的局勢為主。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至於今年出版的第二冊,則是以1938年武漢會戰結束後到1945年日本投降為止,將整個抗戰的故事收尾。據說未來還要出第三冊,內容是談論到兩岸政府長期以來避談,但是筆者卻常在風傳媒撰文介紹的「深水區」,即汪精衛政權與日本和談的故事,並藉由典藏在兩岸、日本以及胡佛研究所的資料來探討到底當年選擇抗戰還是選擇觀戰對中華民族比較有利的問題。

今年如果一定要買本抗戰相關書籍,除了《重探抗戰史》外,筆者首推吳尚融的《光榮記憶:國軍光榮革命戰紀》。(作者提供)
今年如果一定要買本抗戰相關書籍,除了《重探抗戰史》外,筆者首推吳尚融的《光榮記憶:國軍光榮革命戰紀》。(作者提供)

在今年4月親自造訪胡佛研究所以後,筆者對《重返抗戰史》的未來更加看好,相信能給華人世界的讀者帶來許多新的視野。不過《重返抗戰史》還是有一個缺點,那就是寫得太過於學術性,給專家看當然是沒有問題,但是對於入門學者而言,可能還是要先補充一些抗戰史的基本知識在入手會比較好,否則真的有很多人其實連「一號作戰」是什麼都不知道。

即將在下星期問世,由陸軍後備中士,《中國百年陸軍軍服》一書作者吳尚融撰寫的這本《光榮記憶:國軍光榮革命戰紀》,就是最好的一本抗戰入門書。雖然這本書不全部都只講抗戰,還包括了後來國共內戰與台海戰役的內容,但卻還是以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為起點,象徵對日抗戰為中國走上軍事現代化與國防一體化的起點。

正如吳尚融對筆者所說,如果硬是要把北伐時代的內容放進來,那不只要增加北伐軍的內容,還要把各個不同派系的北洋軍隊涵蓋進來。本書篇幅有限,不適合把中華民國的軍事史追回到清末民初,如果各位讀者對這塊有興趣,可以去找更早出版的《中國百年陸軍軍服》一探究竟。在這裡,我們還是把時空背景聚焦在1931年到1945年的對日抗戰時期,無論這場戰爭是八年還是14年。

吳尚融的新書,首先就是要打破國內軍事迷對「中德合作」的迷思。(作者提供)
吳尚融的新書,首先就是要打破國內軍事迷對「中德合作」的迷思。(作者提供)

找回國軍的光榮感

如果從中華民國國軍或者國民革命軍的角度出發,回顧1931年以來的軍事發展史,基本上是勝多敗少。尤其是1945年到1949年國共兩軍之間的內戰,不僅本身就是一段手足相殘的不光彩歷史,而且在軍事力量上掌握優勢的國軍最後還敗給了共軍,除了剩下台灣這塊可供喘息的土地之外,整整14年來英勇抵禦日軍的成果也通通泡湯。

因此本書雖然是以1961年發生在緬甸的江拉戰役為終結,但是吳尚融與筆者都認為唯有對日抗戰那八到14年屬於國軍真正的光榮記憶。哪怕是抗戰初期雖然國軍屢屢失敗,但仍舊屢敗屢戰不願屈服。抗戰末期雖然不敵日軍動員52萬人兵力發起的「一號作戰」,但同時也還有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在滇緬戰場上殲滅兩個日軍師團的勝利傳回國內。

透過吳尚融的這本書,我們瞭解到不同時期的抗戰國軍有不同的樣貌,上海南京保衛戰以前的國軍受到德國顧問團的影響,形象一定是頭戴M35德式鋼盔。到了抗戰中期,蘇聯逐漸取代與日本結盟的德國成為國民政府取外援的主要甚至於唯一來源。蘇聯製的莫辛納甘(Mosin-Nagant)步槍和T-26戰車,又與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的國軍形象緊密連結在一起。

然後太平洋戰爭爆發,伴隨著美英對日本宣戰,美國的M1鋼盔與湯普森(Thompson)衝鋒槍又成為了抗戰末期國軍的標準配備。可實際上,只有相當少數的中央軍嫡系部隊能得到這些裝備,絕大多數的國軍將士,包括絕大多數的中央軍部隊雖然不至於可憐到只能用大刀砍敵人,但清一色是以破舊的灰色軍裝搭配野戰小帽,只能說國軍能夠抵禦日軍八年猛烈的攻勢,還真的是一個奇蹟。

本書要破解的第一個迷思,是大家對所謂抗戰初期「德式師」,乃至於抗戰爆發前的中德合作有過多不切實際的浪漫想像。根據吳尚融的研究,德國在單兵裝備上給中國的東西其實不多,除了鼎鼎大名的M35鋼盔之外再無其他。實在很難真的被稱呼為「德式師」。中德雙方的軍事交流純粹是以物易物的貿易關係,根本談不上真正意義的軍事合作或者軍事結盟,大家應該早日走出這樣的迷思。

抗戰不是只有光榮的一面,同樣存在著許多與日軍合作的「偽軍」,是國人所不可迴避的歷史。(作者提供)
抗戰不是只有光榮的一面,同樣存在著許多與日軍合作的「偽軍」,是國人所不可迴避的歷史。(作者提供)

光榮中仍爾虞我詐

英國與美國固然現實,但抗戰期間與中華民國的同盟關係還是比德國緊密的多,尤其是與美國的關係更是維持到21世紀後的現在。就算是蔣中正最痛恨的史達林(Joseph Stalin),都因為派遣蘇聯志願飛行員來華參戰,讓抗戰勝利後彼此淪為敵人的蘇軍與國軍一度在中國的天空結為戰友。所以對於德國對抗戰的影響,吳尚融堅持沒有國人想像來的高。

吳尚融強調真正引領國軍戰勝日本的強國,終究還是在太平洋戰爭中擊敗日本的美國。到了抗戰末期,基本上只有美軍存在的戰場,才能看到國軍積極反攻的身影。這是為什麼在空中還有滇緬戰場,不斷傳來國軍勝利的消息,因為他們有美軍的後勤支援與領導。國內戰場方面,湖北第6戰區與湖南第9戰區的國軍算是抵抗最激烈的。

湖北是通往四川的門戶,湖南則是中國的糧倉,又有大量中央軍嫡系部隊駐守,自然是日軍進攻的重點。這兩個戰區距離駝峰補給線遙遠,沒有辦法即時又大量的取得美援物資,但是因為日軍時常以重兵進攻的關係,國軍還是要硬著頭皮頑強抵抗。但是在美援有限的情況下,第6戰區和第9戰區的國軍也只是被動防禦,較少發起反攻。

至於其他地區的國軍,既沒能拿到美援物資又不是日軍重點進攻的對象,基本上就與日軍維持井水不犯河水的態勢。大家都心裡有默契,知道戰爭的結果會在太平洋戰場上決定,沒有人會想打破這個僵持造成更多生命財產的損失,其實這才是抗戰末期中國戰場的實況。從蔣中正的角度來看,日本最終將會為美國打敗,所以他更要利用日本尚未投降的時機消滅中國共產黨。

可是當時美蘇在歐洲戰場是共同打擊納粹的盟友,美國總統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深知沒有史達林的幫助,英美盟軍要徹底擊敗希特勒(Adolf Hitler)是不可能的任務。所以美國雖反蘇反共,卻仍希望重慶與延安之間維持和諧的關係,並嚴禁中央軍以美援武器對付共軍。因此就出現了一個奇特的場景,那就是負責包圍延安的胡宗南部隊反而以早年蘇聯提供的武器為主力。

吳尚融的書不只請人穿上舊軍裝拍照,還搭配了許多珍貴歷史照片,包括筆者訪問老兵後取得的第一手史料照片。(作者提供)
吳尚融的書不只請人穿上舊軍裝拍照,還搭配了許多珍貴歷史照片,包括筆者訪問老兵後取得的第一手史料照片。(作者提供)

國共矛盾大過中日矛盾

胡宗南部隊之所以能以莫辛納甘步槍還有T-26等蘇聯武器,圍堵包圍中共在延安的根據地,是在於抗戰中期蘇聯武器幾乎都是一次性的給國民政府,不像美援那般有完整的後勤體系,源源不斷的給國軍提供裝備。這是為什麼納粹與蘇聯對國府沒有控制力,美國對重慶的影響力卻沒有辦法取代,而且直到現在都還影響著台北的重要原因。

因此抗戰末期的國共衝突,基本上還是以沒有美援武器,不受美國後勤影響的部隊為主。然而來自蘇聯的外交壓力還是空前巨大,胡宗南部隊雖然包圍卻遲遲無法進攻延安。蔣中正曾在1943年春夏之交派遣李仙洲率領中央軍第92軍反攻山東,試圖就此剷除當地8路軍根據地,可沒想到中央軍的身份過於敏感,反倒引來了日共兩軍的夾擊,國軍重返山東的計劃也跟著失敗。

此刻對蔣中正而言,最重要的目標早已不是擊敗日軍,而是確保一個更有利於重慶國民政府接收的淪陷區政治環境。換言之在日本投降前,他必須盡可能跟除掉共產黨在淪陷區的影響力,然而動用中央軍的結果不是會遭到美國制止,就是會引來日軍的進攻,所以蔣中正唯一的選擇就是動員非中央軍體系,但戰力薄弱的雜牌軍負責剿共任務。

必要的時候,採取「以戰養戰」策略,讓這些雜牌軍接受汪精衛政權改編為和平建國軍,直接配合日軍針對8路軍的治安戰和新4軍的清鄉。至於中國共產黨,同樣利用1944年日軍針對中央軍發起「一號作戰」的機會,滲透進而成立若干表面上效忠汪精衛政權,實際上聽從8路軍命令的紅色偽軍,配合日軍打擊敗退中的國軍。

顯見國共兩黨在對日作戰的同時,還是將消滅對方而非驅逐侵略者出國門視為自己的頭號目標,內戰不曾真正結束過。這與許多大陸同胞還有台灣統派人士對所謂「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浪漫幻想完全不同,根本上就沒有所謂的「第二次國共合作」,蔣中正與毛澤東雖然在美蘇強迫下暫時走到了一起,卻仍構思各種間接手段打擊對方。

何思齊、吳尚融與郭冠佑三人時常組團拜訪老兵。(作者提供)
何思齊、吳尚融與郭冠佑三人時常組團拜訪老兵。(作者提供)

「偽軍」的重要性

除了國軍與共軍之外,吳尚融也不忘在本書中介紹過去被國人視為「漢奸」的「偽軍」,包括滿洲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中華民國維新政府以及南京國民政府的軍隊。吳尚融在國內專門對「偽軍」老兵進行口述訪談的專家郭冠佑協助下,從台中中興大學得到大量「偽軍」的服裝條例,讓他能原汁原味的還原「偽軍」。

更重要的是,郭冠佑帶吳尚融見了不少真實的滿洲國軍、華北治安軍以及和平建國軍老兵,除了透過訪問他們取得一手口述歷史外,還得到許多珍貴的歷史照片。後來吳尚融甚至驚訝的發現,他訪問的榮民先進當中抗戰期間當「偽軍」的還比當國軍的多,代表他們有許多人在抗戰勝利後為國軍接收,再跟著政府來到台灣。

為什麼「偽軍」老兵能活下來?因為歷史的真相與過去兩岸灌輸的民族主義教育不同,真正貫徹「中國人不打中國人」信念的軍隊不是國軍也不是共軍,而是「偽軍」。這裡提到的「偽軍」,指得是那些真正被控制在汪精衛手中的和平建國軍嫡系部隊,而不是奉重慶之命「曲線救國」的國軍或者奉延安之命當「白皮紅心」的共軍。

事實上最樂於配合日軍掃蕩抗日部隊的,往往是那些奉命「曲線救國」的國軍或者當「白皮紅心」的共軍,因為前者的任務就是利用日軍之手消滅共軍,後者的任務同樣是利用日軍之手消滅國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真相就是那麼臭不可聞,未來等到中國有一天民主化,或許能夠拍出比美劇《黑袍糾察隊》更精采勁爆的故事。

倒是當年在汪精衛的嫡系部隊,和平建國軍警衛第3師服務的張國俊老伯告訴我們,他們的任務就只是防衛首都圈的安全,只要新4軍與忠義救國軍不主動進攻,警衛第3師也絕對井水不犯河水,要為戰後的中國保存完整的國防力量。於是國共兩軍要不各自打日軍,要不彼此自相殘殺而損失慘重,倒是「偽軍」在抗戰勝利時被完整的保留下來。

當然「偽軍」的下場還是十分不幸,國共兩軍都在勝利後把他們大規模編入自己的部隊裡面,以彌補在抗戰還有內戰爆發初期消耗的兵力。到了國共內戰的中後期,其實國共兩軍為數不少的底層士兵都是抗戰時堅持「中國人不打中國人」的前「偽軍」。也就不難解釋,為什麼吳尚融訪問到的「偽軍」會比抗戰的國軍多,因為戰後兩岸軍隊的基礎就是由這些人構成的。

吳尚融嘗試還原二二八事變台灣武裝民兵的樣貌,此為近期軍事出版品的一大創舉!(作者提供)
吳尚融嘗試還原二二八事變台灣武裝民兵的樣貌,此為近期軍事出版品的一大創舉!(作者提供)

抗戰史仍持續影響著兩岸

所以研究「偽軍」與研究國軍、共軍同樣重要,一個完整的抗戰史是不可能只介紹抗日的層面而忽視掉另外一群選擇親日的中國人,相信這是為什麼《重探抗戰史》還會出第三冊的原因。吳尚融這本《光榮記憶:國軍光榮革命戰紀》與《重探抗戰史》的精神殊途同歸,畢竟黑暗與光明永遠是共存的,沒有陰暗又如何能襯托出光榮呢?

抗戰對兩岸的影響,並沒有隨著日本投降而結束,不只有大量前「偽軍」加入國共兩軍,還有大量前日軍加入國共兩軍。比如閻錫山底下的「陸軍暫編獨立第10總隊」,就是在日本投降後由日軍第1軍的官兵組成。中共同樣大量引入日軍技術人員,投入航空兵、裝甲兵以及砲兵的建設工作。顯見國共雙方早已彼此殺紅了眼,只想利用日軍打內戰,根本不在乎對日本戰犯的法律追究。

就連在剛光復的台灣,前台籍日本兵也在國共雙方的利誘與煽動下參加了一場本來不該屬於他們的戰爭。二二八事變爆發後,就有許多台籍日本兵在不知情的狀況下為台共領導人謝雪紅或者中共領導人張志忠誘騙,以為自己只是被動員起來維持社會秩序的自衛隊,實則成了紅色勢力顛覆陳儀的武裝先鋒,光從台灣民主聯軍與林彪東北民主聯軍的番號相互呼應,就可知道他們到底為誰服務。

吳尚融透過各種考察研究,甚至還拼湊出二二八事變期間國軍與所謂「27部隊」的模樣,包括穿著一身日本軍裝,卻改戴五角紅星帽徽的台灣民主聯軍士兵,這在過去是前所未見的。對於吳尚融有勇氣挑戰這個敏感的議題,如進入「漢奸」議題「深水區」的《重探抗戰史》第三冊一樣,筆者真的要在此特別改與肯定。

當然吳尚融的書終究只是入門書,想真正從學術上瞭解抗戰的來龍去脈,還是建議各位讀者去讀《重探抗戰史》。不過如果你們是剛剛入學的門外漢,或者只是單純想研究軍服演變的軍事迷,還是想要打扮成共軍、「偽軍」甚至於台灣民主聯軍的角色扮演者,那麼筆者還是優先推薦這本《光榮記憶:國軍光榮革命戰紀》,以精美的圖片幫助你快速讀懂抗戰歷史,何樂而不為?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劍虹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