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尊觀點: 德國「家園情結」取代「主導文化」

2018-06-03 06:40

? 人氣

「主導文化」的來龍去脈

「主導文化」這個概念由敘裔的德國政治學家巴薩姆·緹比(Bassam Tibi)於1996年首先提出。但他所說的「主導文化」是指基於歐洲的社會價值共性,認為歐洲主導文化的基礎是西方自由主義的價值取向。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998年,他在《沒有自我特徵的歐洲?多元社會的危機》(Europa ohne Identität? Die Krise der multikulturellen Gesellschaft)一書中寫道:希望成為主導文化的價值應該與現代文化俱進,具體來講就是:民主性、世俗性、啟蒙性以及人權和文明社會。

緹比認為,德意志特徵以往一味通過種族性來體現,而缺乏文化方面的界定,這無疑是一種缺失。因為「任何特徵或屬性均離不開主導文化」。但鑒於歷史的負面積澱,德國若想使外來移民融入自己的文化中,就必須先界定出一種以歐洲背景而非單獨德意志的「主導文化」來。

緹比發出警告:鑒於有些伊斯蘭分子認為能將歐洲伊斯蘭化,所以,歐洲如若失去自身特性而成為一個多元文化集散地,那麼,這個古老大陸必將變成各種極端主義衝突以及宗教、政治和社會矛盾的場所。他建議,若要真正實現文化多元化,就必須建立一個有效的歐洲主導文化。

1998年6月,曾任聯邦國防軍陸軍中將的基民盟政治家約克·勳波姆(Jörg Schönbohm)在一篇文章中引用了「德國主導文化」概念。之後,德國《時代報》出版人泰奧·索莫(Theo Sommer)又將此概念放入關於什麼是德國核心價值的討論中。

2000年10月25日,時任在野基民盟/基社盟議會黨團主席的弗裡德里希·梅茲(Friedrich Merz)在一篇文章中將這個概念首度運用于有關「移民」(Einwanderung)和「融合」(Integration)問題的討論中。從此刻起,「主導文化」正式演變為「多元文化」(Multikultur)的對立面。

此概念之所以得到德國保守陣營的政治和知識精英的青睞,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首先出自一個外裔學者之口。這就避免了國內外輿論對德國排外思想和民族主義重新抬頭的懷疑。換而言之,緹比無意中成了這場討論「動機純潔」的最佳證人。

所以,無論是此概念的發明者緹比教授,還是推廣者之一的索莫,都反對將「主導文化」的討論工具化。他們強調,當時提出這個概念是為了更好地促進融合,而非反對移民。

當代著名哲學家于爾根·哈貝馬斯(Jürgen Habermas)對此也發表了看法,他認為:「在一個民主憲政國家裡,不能允許多數人將自己的文化生活方式作為所謂的主導文化來強加給少數人,哪怕後者的文化生活方式與主流有所不同」。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歐陽尊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