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請客地方買單?幼托預算暴增300億,地方政府預算11億增到45億

2018-05-16 15:10

? 人氣

行政院16日召開「我國的少子女化對策-0-5歲幼兒教育及照顧篇」記者會,行政院長賴清德強調,之所以推動私托公共化,主要是基於教育整體提升,並非停止公共化政策停止。(陳韡誌攝)

行政院16日召開「我國的少子女化對策-0-5歲幼兒教育及照顧篇」記者會,行政院長賴清德強調,之所以推動私托公共化,主要是基於教育整體提升,並非停止公共化政策停止。(陳韡誌攝)

行政院今(16)天公布「擴大托育公共化政策」,幼托預算未來將從89億元,暴增為389億元;由於2-4歲幼兒就讀幼兒園的相關補助,部分係由地方政府負擔,幼托政策又不像長照2.0政策,有透過加徵菸酒稅等方式籌措財源,相關政策上路後,未來很可能再度被地方政府批評為「中央請客,地方買單」。衛福部與教育部方面目前對於幼托補助「加碼」幅度較高的台北市與新北市,目前也磨刀霍霍,未來很可能透過中央補助款重分配方式,避免六都社福支票無限膨脹。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行政院「擴大托育公共化政策」,是行政院長賴清德上台後最大的一筆公共預算支出,加上該項政策大幅擴大補助對象,除了2-4歲就讀公立與準公立幼兒園,每月補助3500-5500元之外,0-2歲兒童的托嬰、褓姆費用也提供3000-6000元補助,加上2-4歲兒童若未就讀公托與準公托,由祖父母等家人自行照顧者也能繼續享有每月2500元育兒津貼,因此整體預算從89億元,大幅膨脹至389億元。

賴清德強調,之所以推動私托公共化,主要是基於教育整體提升,並非停止公共化政策停止。目前0-2歲兒童獲得政府育嬰津貼與托育補助人數為14萬人,未來擴大補助範圍後,將增加為26萬人。2-5歲兒童目前獲得幼托補助的人數為26萬人,實施私托公共化政策後,獲得補助人數將提高為43萬小朋友,換言之,將增加近30萬個小朋友獲得政策照顧。

20180516-行政院召開「我國的少子女化對策-0-5歲幼兒教育及照顧篇」記者會。(陳韡誌攝)
行政院16日召開「我國的少子女化對策-0-5歲幼兒教育及照顧篇」記者會。(陳韡誌攝)

「當少子化已成為社會重大議題,社會各界也認為『經濟』是其中原因,那我們要不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要不要把經費挪到這個政策來?」賴揆說。

「擴大幼托公共化政策」所增加的300億元預算,將全數透過公務預算支應

「擴大托育公共化政策」係分階段實施,因此,幼托預算的排擠效應,將在2020年全面發酵,但不同於長照2.0政策,透過提高遺贈稅與菸捐方式籌措財源,本次擴大幼托公共化政策所增加的300億元預算,將全數透過公務預算支應。

其中,0-2歲的育兒津貼與托嬰補助方面,行政院主計長朱澤民表示,今年8月起擴大公辦民營托嬰中心補助後,衛福部預算將從今年的63億元,增加到明年的83億元,今年預算不足的部分,將會動用第二預備金支應。

比較大的支出部分,則是2-4歲兒童的育兒津貼與幼托補助,朱澤民表示,今年非六都上路後,教育部預計增加24億元預算,主計總處方面希望教育部,透過既有預算支應,明年起,2-4歲的幼托經費將納入公務預算,大概還會再增加200億元左右。

二者合計後,2020年「擴大托育公共化政策」扣掉原本既有經費,每年會增加300億元支出。朱澤民表示,地方政府今年所編列的幼托經費支出為11億元,2020年全國幼托經費389億元當中,地方政府負擔部分為45億元,朱澤民強調,「幼托經費未來將列為『地方財政基本支出』,縣市政府若不夠支應,會透過一般補助款方式補足。」

儘管主計總處方面承諾會以中央補助款協助地方支應,但是教育部與衛福部方面,對於台北、新北等財政狀況較好的直轄市,過去幾年大幅加碼托嬰與幼兒園補助,其實並不認同。

托育補助存在地方不均現象,中央盼以「財政紀律」方式與地方政府溝通

針對目前各直轄市加碼托育補助,政務委員林萬億表示,「我們不希望地方政府競逐津貼高低,對於托嬰或托兒補助,中央政府未來將依據地方政府收費差異,地方政府可能會希望中央多補助一點,這部分,我們會與地方政府談。」

賴清德強調,直轄市財政狀況比較好,有自己的幼托政策,縣市政府通常都沒有,導致年輕父母往直轄市發展,影響非直轄市推動幼托政策力道;現在全國一致性政策下去後,中央針對育兒教育政策,將與各縣市溝通,「希望地方政府,不要在行政院基礎上加碼,以免不均現象繼續存在,中央政府會以『財政紀律』方式與地方政府溝通。」

衛福部長陳時中則表示,目前雙北市提供給設籍居民托育補助,已遠高於中央的補助,以新北市為例,新北市政府提供托嬰補助,甚至已高達一萬多元,衛福部方面希望各縣市政府檢討相關社福補助,屆時中央政府會將補助預算,用到真正需要的縣市。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上祚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