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日武觀點:3大巨頭想要讓全世界笑掉大牙嗎?

2022-06-16 06:50

? 人氣

但問題在於,細菌或病毒可不會招認自己傳染了幾個人,而我們也無法藉由觀察來確定,因此有效繁殖率還是來自於估計。雖然學者專家通常都是用最近7日的確診人數來估算,但估計結果卻往往是「因人因地因時因病毒因疫苗因樣本⋯⋯而異」。以Omicron變異株而言,雖然英文維基百科給出9.5這個數字,但只是引述1篇學術研究的結果,根本談不上正確或權威,例如美國審計總署(General Accounting Office)曾指出,新冠病毒的繁殖率估計值「從1到7都出現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圖1顯示了另一組學者對全球、美國、和台灣的實時(real time)估計結果,避免了用單一樣本估計可能衍生的偏差。這組學者自行開發出數學模式和電腦程式,可以根據各國政府每天的疫情統計資料進行估算,隨後並建立一個專屬網站,提供給全世界需要取得繁殖率估計資料的人士,合計涵蓋了將近200個國家(地區),並保留從武漢株開始的資料。

20220610-估計有效繁殖率的範例。(作者提供)
圖1:估計有效繁殖率的範例。(作者提供)

以台灣在Omicron肆虐期間的資料而言,2月上旬的數字為1.03,而2個多月後就變成2.10,再過1個月又回到1.27,而這些數字全部都高於美國和全球的估計值,試問究竟應該選擇哪一個數字?況且,原作者還提供了估計值的65%和95%可信區間(credible interval),意指實際數字有65%或95%的機率是落在該區間之內,而且這些區間的高低點差距經常大於1.0。

既然有效繁殖率的估計誤差可能很大,那麼估算出來的HIT當然也有很大的誤差,因此前述的80%確實是在拼人品碰運氣,實際上沒什麼意義。這是群體免疫在實際應用上的最大困難,但該理論最大的問題還是在於不切實際的前提假設。為了簡化說明,本文只從4個方面來扼要討論。

群體免疫理論的主要缺陷

在推導出HIT=1–(1/R)的過程中,其實隱含著「各項影響因素固定不變」的前提假設。但這些因素未必固定不變,於是實際的HIT隨時都可能改變。圖2扼要的列出4個方面的個影響因素,其箭頭旁的正負號代表影響方向,例如細菌或病毒傳染力呈現正號,代表傳染力愈強則HIT愈高。

20220610-圖2:影響群體免疫閥值的主要因素。(作者提供)
20220610-圖2:影響群體免疫閥值的主要因素。(作者提供)

在細菌或病毒因素方面,傳染力是用有效繁殖率來代表,對HIT的影響已如前述。突變速度是細菌或病毒繁殖時產生變化的速度,經常突變會導致既有的免疫機制迅速失效,從而造成有效繁殖率提高,因此突變愈快則HIT愈高。以新冠病毒而言,從武漢株開始的2年多以來,光是造成大規模流行的就還有Alpha、Delta、Omicron等病毒株,Omicron甚至在短短半年內就出現5種亞型,突變速度可說是非常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