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坤良專欄:我在卡薩布蘭加─電影中的城市

2015-03-11 10:01

? 人氣

這家新設的咖啡館經常吸引許多藝術家、作家、電影界人士來這裡聚會,成為卡薩布蘭加的一個景點。入口通道有一個小櫃台,販售與這部電影或這家咖啡館有關的書籍、商品,裡面多是介紹這座咖啡館的緣起,以及不少老闆娘和咖啡館景觀的圖片,質感不佳。隨便挑了本三十多頁的簡介,要價一五〇元摩洛哥幣(DH),等於台幣五百二十多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新版瑞克咖啡館,景緻照搬,但質感差距甚大。邱坤良攝)

《卡薩布蘭加》的女主角周旋在丈夫與情人之間微妙的感情世界,還有一位常坐在鋼琴前伴奏樂器的山姆,琴聲和歌聲幾乎成為瑞克咖啡館具體而微的象徵。這家假古董咖啡館,一樓內部也擺設了一架鋼琴,偶而有安排演奏,但我來的這天晚上並沒有人彈琴,整棟咖啡館充斥著喧鬧人聲,聽不到As Time Goes By或其他讓人足以懷舊的樂曲。

走入旋轉式木梯上二樓,左側隔成包廂,有吧台、有排成長形的桌子,還有供人坐下來休息、閒談的小茶几,上面是一部電視,正不停歇地放映黑白片的《卡薩布蘭加》,這是咖啡館唯一讓人與電影聯想的地方,但也似乎太廉價了。這部七十多年前的影片不僅Youtube可見,到台北錄影帶店買一張有封套的完整版也不過一、二百元。

新的瑞克咖啡館是不折不扣的生意場所,員工戴著傳統暗紅色的無檐小圓帽,穿著傳統/現代合壁的服飾,在我看來,跟台北若干有特色的咖啡館無異。不過,在瑞克的咖啡店也容易聯想卡薩布蘭加的昔日電影實境,能跟過去連結,畢竟現代的社會已進入大朝聖時代,有故事的咖啡館,就有或虛或實的歷史情境,離開咖啡館,即刻回到現實生活空間。

我不禁聯想伍迪艾倫《午夜巴黎》(2011)的情境,他以藝術手法處理懷舊情懷,午夜鐘聲響起,來巴黎旅行的好萊塢編劇走在石板路上,一輛古董車停在他前面,車上的人請他上車,引領他來到一九二〇年代的美好年代。在酒吧裡,編劇碰見柯爾波特和費茲傑羅等人,費茲傑羅帶他去見海明威,編劇想回旅館拿他的作品,但一踏出酒吧門口之後,就回到了現代的時間戲法。

現代人普遍知道電影是城市最好的行銷,從《卡薩布蘭加》也得到若干印證,但繞了半個地球來到念茲在茲的瑞克咖啡館,心情仍有些複雜。坐在二樓的座椅上,燈火搖曳,環顧四周的格局以及坐無虛席的顧客,吸引我的不是歷史建物、也不是古蹟,沒有太多的文化想像,眼前所見,勉強算是電影文化的附加價值吧!就如偶像劇拍攝地點成為民眾朝聖的地方,大量複製,延續了電影的生命,也成就一種觀光或文創產業。

(當年《北非謀影》的各國海報。這部電影讓我們對卡薩布蘭加有永恆的想像。邱坤良攝)

*作者為台北藝術大學教授

喜歡這篇文章嗎?

邱坤良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