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繼周觀點:大國政治的悲劇─向台灣說再見?

2022-05-03 07:00

? 人氣

20220501-哭泣的烏克蘭民眾。(Daniel S. Y. Ceng攝)

20220501-哭泣的烏克蘭民眾。(Daniel S. Y. Ceng攝)

在2014年克里米亞脫烏入俄公投前夕,美國元老級人物季辛吉曾經指出,把烏克蘭問題視為要加入東方還是西方的一種攤牌是錯誤的,烏克蘭如果想要生存下去,就不應該成為一方反對另一方的前哨,而是要成為連結兩方的橋樑。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同年,著名的美國政治學者米爾斯海默在《外交》雜誌的一篇文章,以及在2015年的公開演講中預言,北約東擴必定引起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因此危機的責任主要在於北約一方。

美國的左派政治名嘴喬姆斯基在2015年也針對此事說,烏克蘭問題最自然的解決之道是一份讓烏克蘭中立的堅定聲明,宣示不加入任何軍事協議的決心。

不意外地,當時的主流政客和媒體莫不認為他們在「唱衰」。但很不幸地,他們預言成真。

而主流的誤判意味著更可怕的事實:美國和北約盟國相信的是一個錯誤的地緣政治模型,以為貿易往來和民主藥方可以成為新的國際權力遊戲規則。因此我們可以說,烏克蘭是錯誤信念下的犧牲者,如果北約國家天真的想法不改變,烏克蘭將會徹底毀滅,並且未來還會有規模更大的衝突和更多的犧牲者。事實上,米爾斯海默在2003年時就是美國出兵伊拉克的少數反對者,而後來伊戰的悲慘結果也證實了他的論斷。

作為國際政治學者,米爾斯海默最著名的貢獻是《大國政治的悲劇》這本在2001年出版的書。承蒙電機系烏凌翔學長給我上了一堂「國際關係啟蒙課」,以及送了我一本《國際關係理論》,我才了解到,在各種國際關係學說的光譜之中,米爾斯海默是旗幟最為鮮明的「攻勢現實主義派」的開山祖師。為什麼他這麼紅,是因為對於近年來的國際局勢發展,他的預言是最準確的。

「攻勢現實主義」的主要內容在於五個基本假設:

1) 大國是世界政治的主要角色,國際體系是無政府狀態的

2) 所有強權都擁有進攻性的軍事實力

3) 各國永遠無法確定其他國家的意圖

4) 各國都以生存為主要目標

5) 國家是理性的行為者,能夠提出最大化其生存前景的合理戰略

同時,國家會有以下行為傾向:恐懼、自救和爭取最大力量。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與北約秘書長史托騰伯格。(美聯社)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與北約秘書長史托騰伯格。(美聯社)

根據米爾斯海默的推論,國家爭取最大力量便必定追求地區霸權,同時防止另一大國成為競爭對手。他強烈反對任何基於夢想、理想、意識形態、宗教信念或是政治正確的戰略思考。

米爾斯海默在2001年的《大國政治的悲劇》最後一章論述了中國是否能夠和平堀起。而在2014年的增訂新版中,他更進一步斷言中國將會成為超級大國,而美中之間必有一戰。他同時增加了一個令許多鄉民抓狂的聳動附錄:『向台灣說再見?』。

在關於俄烏戰爭的最新訪談中,米爾斯海默認為北約所犯的最大戰略錯誤就是把俄羅斯推向中國 – 中國的軟肋是糧食和能源,俄羅斯正好是完美的互補 ,他顯然是對的,其它的國際政治學者,都看不到或是不敢說出這個關鍵點。

米爾斯海默總是正確的嗎?也不一定。為了「國家是理性行為者」這個條件,他必須假設國家種東西是「內部均質」和「前後一致」的完整連續體而不考慮其內在結構,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大的漏洞。國家的外在行為,往往是其內部矛盾的延伸和反映 – 我們可以說烏克蘭執意要加入北約是「理性的決定」嗎?又因為所有的北約國家都是理性的,所以俄烏打的也是理性的戰爭嗎?

有些學者預言,俄烏戰爭會變成「對美國有利」的長期戰爭,而有些則認為很快將有一方會被迫開始談判。我認為作為一個素人政客的哲倫斯基而言,在邱吉爾式的表演之餘,他的最大困難在於不知道應該為他的國家把停損點設在那裡 – 就算是不考慮基礎設施和經濟的破壞,美國以「援助」為名租借來的武器彈藥並不是免費的。

截至目前為止,俄烏戰爭有一個尚未被充分考慮的,歷史上所不曾發生的特殊性,那就是天然氣仍然經由烏克蘭源源不絕地輸往誓言要「懲罰」俄羅斯的西歐客戶。換句話說,這場戰爭打破了過去戰爭必定是零和賽局的規則。俄羅斯在幾天前切斷了送往波蘭和羅馬尼亞的天然氣,這應該算是這場戰爭「回歸正常」的第一步吧!我想。

波蘭的天然氣輸送系統運營商Gaz-System在華沙附近的輸氣管。(美聯社)
波蘭的天然氣輸送系統運營商Gaz-System在華沙附近的輸氣管。(美聯社)

由此推論,我認為下半場俄烏戰爭的發展重點應該在經濟。俄烏兩國外貿輸出的停擺己經造成了全球能源和糧食價格的上漲,並且像是回力鏢般地推升了美國的通膨,也殺傷了拜登的支持度,使得他在下半年的期中選舉落入不利局面。俄羅斯會再擴大天然氣禁運的名單嗎?美國扣押俄羅斯(和之前阿富汗)的外匯資產來抵消援烏帳單,對於美國在國際間的金融信用會有什麼影響?美國一方面宣稱要遏止中國野心,一方面在去年讓美中貿易額和逆差雙雙攀上高峰,這裡面有沒有矛盾?

因此種種觀察,我們必須提出一個核心問題:在遂行其國際政治或是軍事目標之前,西方國家能夠承受全球化倒退到什麼程度?我們能夠想像,美國一方面以導彈轟炸中國,一方面又期待後者高高興興地為它的消費者生產iPhone嗎?

歷史告訴我們,戰爭的勝負並不取決於誰的武力比較強,而是誰能承受損失,撑得更久。我相信,中共領導人十分渴望探知美國所能承受的底線在那裡,比方說硬把上海封城再延長三個月(完美的風暴?),看看它會發生什麼事 – 美國能夠把外包了三四十年的產業再收回來自己做嗎?

同樣的道理,在「武統」之前,中共必定會喊停兩岸貿易,先讓台灣外貿輸出額的45%,還有輸入額的20%歸零。我猜,所有渴望戰爭的武器掮客和軍事專家們到時都將閉口無言吧?

戰爭對於全球化的世界會帶來什麼影響?簡單說的話,全球化的贏家會變成輸家,最後輸少的贏,獨裁者和民選總統比起來,獨裁者贏。對於蔡英文的兩位後台老板獨派和新潮流來說,前者自然是毫不在乎,但後者可不想看到荷包大失血,不是嗎?

是誰在把這一切變成零和遊戲的?

*作者為科技業、歷史愛好者,關心明天的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