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文:以理性思考抗擊媚俗言論

2022-04-23 05:50

? 人氣

勞思光的學術成就,不是我這樣學少識淺的文人可以評說的。只因為他從來不是只在象牙塔中做學問的人,他時刻關心中國、香港、台灣的政治變遷。1971年他出版了《歷史之懲罰》,是他一系列在雜誌上發表的文章結集。以嚴謹思辯和關切人類苦難的深情,對當代中國的危機以至整個人類文明面對的困局,作出系統的分析和深刻的反省,對當時的學生和讀書人有很大影響。因這種關懷,使我們自相識後,就結成了常常一起談論國是的朋友。我視他為良師,相信他也視我為益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他早年就讀北京大學哲學系,未及畢業,就因1949年國共內戰而隨父母移居台灣,在台大哲學系完成學業。因反對國民黨專權,主張自由民主,引起情治單位注意,他父親獲得消息,讓他趕緊離開台灣,於是到了香港。他曾經聲言,除非台灣解除戒嚴,否則他不會去台灣。在中大退休後,1987年台灣解嚴,1989年他應邀到台灣任清華大學客席教授。那之後,因為《九十年代》出版台灣版,我也常去台灣,與他在台灣常茶聚飯聚。

2001年,勞教授以傑出學人的身分,受邀回中文大學一年,並出版了一套十三冊《思光學術論著新編》。六月九日,中大出版社為他辦了一個題為「五十年來家國」的對談會,在中央圖書館舉行,蒙他邀約,選了我作為對談者。

2001年應邀與勞思光舉行「五十年來家國」的對談。(李怡提供)
2001年應邀與勞思光舉行「五十年來家國」的對談。(李怡提供)

2001年在香港一年後,勞思光又回到台灣在華梵大學任講座教授。但妻子仍然留在香港,在台灣雖有人照顧,但基本上是獨居。2012年10月21日,因心肌梗塞昏厥,被發現後,送醫不治,終年85歲。歿後,台灣和香港都為他舉行過追思會和研討會。2012年12月16日在香港中文大學舉行的追思會上,我應邀做發言者之一。我簡要地講了與他交往的經過,和他給我印象最深、從他言傳身教中受到影響的幾個要點。這些要點都貫徹在我的編輯寫作生涯中。下一篇再談。

失敗者回憶錄116:不受術數擺佈的勞思光

他雖然深研術數,但反對人用術數來指導自己的行為。他認為自覺主宰只能以義理行事,即以是非對錯作人生路向的抉擇,不應顧慮成敗得失。

勞思光組香港前景研究社和邀我參與,正是《七十年代》脫離左派陣營的同期。1981年8月號的雜誌標示了遷離天地圖書的新址,9月號刊登勞思光撰寫的「一九九七問題與香港前途」的長文,10月號刊登「勞思光談中國之路向」專訪。

勞思光的長文發表時,中英還沒有就九七問題正式表示過意向。他文章中最根本和重要的一點意見,就是九七問題儘管香港人沒有決定權,但真正受影響的是香港人,因此應有表達意見的權利。他期望香港居民不要冷漠,應該面對問題,形成一個代表香港人意願的共同主張。其實這也是他花時間精力去組織前景社的主要原因,因為他所邀的參與者,大都是有雜誌或報紙地盤的「意見領袖」。而我們那時對九七問題還沒有展開熱烈討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