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房地合一稅收創新高背後的打房失利

2022-02-19 07:20

? 人氣

房地合—稅收創新高顯示的是打房失敗、房價持續高漲。(資料照片,柯承惠攝)

房地合—稅收創新高顯示的是打房失敗、房價持續高漲。(資料照片,柯承惠攝)

稅收增加,理所當然是值得高興慶賀的事,但財政部新公布的去年房地合一稅收創新高背後,卻是讓人擔心又無奈─持續高漲的房價。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大部份的情境下,稅收增加幾乎一定是「有些好事發生」─營業稅成長是消費增加交易熱,營所稅增加是企業生意好、賺得更多錢,證交稅飆增更是代表股市好成交熱絡…..。對收稅的政府或甚至一般民眾而言,稅收增加也是好事,能用的錢增加當然比苦哈哈缺錢好。

如果不「計較」房價高價,正常情況下,房地合一稅也可以如此看待;但實務上卻不是如此。雖然房地產交易的課稅有新制(房地合一稅制)與舊制之分,趨勢上根據實價登錄、適用房地合一稅制案件必然日增、稅收也成長,是正常現象。但某個角度而言,房地合一稅收多寡,仍可作為觀察房市冷熱晴雨的指標;且因房市熱絡房價即上揚,因此此數字高低也被認為可一窺房價上漲「潛力」多大。

依照財政部新公布的數據,去年(2021年)全年的房地合一稅收高達245.7 億元,比2020年的118.4億呈倍數增加,雖然是落後指標,但這個數字告訴大家:房市持續熱絡走揚。而且,拉長時間看,近4年來房地合一稅收每年都以倍數成長,件數也以5成到倍數間增加。

這代表房市從2016年的谷底復甦,持續上揚;且從過去房市的歷史來看,房市很可能仍處於主升波段,多頭仍會持續。

因應房價飆漲,從2020年12月行政院開始端出多項打房措施,這些措施縱然讓房價漲勢稍微和緩,但從數據看,顯然是失敗了,因為房價仍持續上揚,六都房價差不多都已超越前波高點持續上挺,折從去年房地合一稅的月資料,也看得出此狀況─去年 12 月47.3 億元的個人房地合一稅收創新高,打破 7 月 29.2 億元的紀錄,更比前次歷史新高還大幅成長 6 成。

雖然建商認為因政府持續出手打房,已影響到房市,可能讓今年全台推案量減少約2成,房市將呈現「量縮、價微漲」格局,但實際情況未必:通膨上揚、低利率與寬鬆資金持續,國內民間投資成長等諸多因素,都有利房市走熱。而熱門房市地點傳出建商已祭「限賣令」,建商這種不急於賣掉、反而準備「慢慢賣」顯示的是業者仍看好未來房市、認為房價會持續上漲。

坦白說,整體環境與趨勢並不利於政府的打房,甚至從具體的各項數據─從房屋成交量、房價、到各都會房價所得比、甚至房地合一稅收,都顯示打房1年多,現況是:效果不彰甚至可直接宣告失敗。從過去的歷史可得到的教訓是:高房價既不利於經濟與產業,因為資金與資源都跑去炒房,又會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只要想想前波房價高點時,年輕人嚴重的「相對剝奪感」、拉大貧富差距等即知。與此同時,高房價也會是一個政治問題,馬政府時代,高房價就高居民怨之首。

政府也該注意到一件事:經過疫情的洗禮,雖然去年台灣經濟成長率超過6%、平均GDP超過3.2萬美元,股市更是漲了又漲,似乎民眾所得都大幅增長了一波,但實際情況相當「悲愴」:因為成長與所得非常不平衡,某些產業、某些族群享有高成長、荷包滿戴,但有些則是產業衰退、低薪持續、名店倒閉之聲時有所聞,前者可以用出口科技為代表,後者是服務餐飲業者為代表。

更現實又不幸的是:服務業才是吸收更多就業人口的產業,科技產業占的比例其實是少數,至於最夯、最紅的半導體產業的就業人口,更是少到只占全台的2-3%而已。如果原本在產業與所得上已失衡、強弱之間的差距拉大,現在又因房價飆漲讓弱者更弱勢、相對剝奪感更強烈,對經濟與社會的長期發展不利,當然,也對民進黨最重視的政治與選票恐有不利影響,除了下月該考慮升息外,政府還是該再多想想其它辦法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