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專欄:尼克森登陸50周年─改變兩岸關係的轉捩點

2022-02-20 07:20

? 人氣

無論是尼克森對中國大陸的訪問,還是他與周恩來、毛澤東等中共領袖的會面,自然引起高華德(Barry M. Goldwater)等長年支持中華民國的美國保守派政要反彈。但是歷史發展到了70年代,即便是如高華德這樣的保守右派也知道中華民國反攻大陸的可能性等同於零。他們所唯一要求的,是尼克森在結交大陸這個新朋友的同時,千萬不要忘了在台灣的老朋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為「九二共識」打下基礎

尼克森對中國大陸的破冰之旅,不只正告世人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做為一個政治實體存在於世界上,而且還留下了《上海公報》(Shanghai Communiqué)這個政治遺產。今天美國處理兩岸政策的「三公報、一法案、六法案」原則就是由此展開的。不過美國並沒有在尼克森訪問中國大陸的當下,立即將對台北的官方承認轉移到北京之上。

一來尼克森畢竟是共和黨出身,要尊重高華德等元老「結交新朋友,勿忘老朋友」的政策,不方便在二戰盟友蔣中正還在世的時候正式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二來則是尼克森宣佈「越戰越南化」,等同於實質上放棄南越,短時間內同時放棄2個盟邦實在是太傷美國威信。所以正式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還是要等到卡特(Jimmy Carter)上台後的1979年才順利完成。

1972年2月,尼克森(Richard Nixon)總統訪問中國,在北京與毛澤東會晤。(AP)
美國前總統尼克森(Richard Nixon,圖左)1972年2月訪問中國,在北京與時任主席毛澤東(圖右)會晤。(資料照,美聯社)

不過《上海公報》仍確立了一個大原則,那就是美國政府「認知」到「海峽兩岸所有的中國人都堅持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並且對此一立場不提出任何異議。換言之,此刻美國雖然在外交上仍承認中華民國為中國唯一的合法政府,卻相信海峽兩岸的中國人可以透過和平手段解決彼此的糾紛。雖然兩位蔣總統拒絕承認《上海公報》,可《上海公報》仍為日後兩岸的接觸拉開序幕。

伴隨著美國改變1972年以前只與一個中國政權打交道的原則,改為同時與兩個中國政權打交道的「一個中國」政策,台灣對大陸的態度也逐漸由原本的叛亂團體轉變為平等的政治實體。李登輝宣佈終止實行長達43年的動員戡亂,更是為1992年兩岸的香港會談還有1993年的辜汪會談打下基礎,兩蔣時代雙方勢不兩立的關係就此宣告結束。

陸軍官校第21期畢業的李啟明將軍,在接受筆者訪問的時候,便強調九二共識中「兩岸都堅持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但是雙方對一個中國的內涵可以有各自不同的表述方式」的默契,其實就是衍生自《上海公報》中「海峽兩岸所有的中國人都堅持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但是美國對此一立場不提出任何異議」的精神。

兩岸「現狀」的來源

顯見無論是《上海公報》還是「九二共識」,其具體內容都是要把「一個中國」的內涵予以模糊化。在1979年以前,所謂「一個中國」就是指領土主權範圍涵蓋海峽兩岸,但是治權僅只於台澎金馬的中華民國。1979年之後,則成為「一個中國國家」與「兩個中國政權」,美國雖承認實質統治大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的合法政府,但也與在台灣的中國政權維持實質關係。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劍虹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