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恒君觀點:「不公不義的臺灣」—─政治紛爭的時代悲音

2022-01-21 07:00

? 人氣

而其中,首當其衝引起華人學界廣泛關注的事件,是2018年民進黨教育部對選舉產生的台大校長管中閔(曾任馬英九時代的政務官員)的拒絕任命。正如當時法國塞爾奇·蓬多瓦茲(CY Cergy Paris Université)大學張倫教授在《金融時報》發表的評論(《臺灣民主向何處去》):如果只以藍綠劃線判斷是非,以獨統評判國事,甚至不惜以行政命令干擾大學獨立與程式正義,「恐將惡化島內政治生態,毒化社會與學術氛圍,並延誤臺灣有關國家發展、經濟政策和文化理性的探討;也會使人們在面對未來時喪失方向,陷入茫然與無力」。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對教育部要「全面盤點」大學的兩岸學術交流,台大校長管中閔提醒教育部「注意用詞」,不應讓政治干擾學術自由。(取自管中閔臉書)
民進黨蔡英文政府第一任,用盡政治力全力阻擋依大學法選出的校長管中閔就任,已經對台灣民主敲響警鐘。而管中閔在任期將屆前宣告不再連全。圖為管中閔對教育部要「全面盤點」大學的兩岸學術交流,特別提醒要「注意用詞」,不應讓政治干擾學術自由。(取自管中閔臉書)

臺灣路在何方?

觀照龐建國先生憤激沉痛的遺言,令人不由得想起清華大學國學院王國維先生的「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值得思索的是,在其絕望的身後,付出社會極大代價的北伐,並未真正解決派系之爭,反而在隨後的歷史關鍵節點屢屢造成極大的牽制。而更值得觀察者們注意的是:類似的激烈事件,近年在臺灣政壇已然不是孤例。2020年6月,高雄市市長、藍營政治家韓國瑜遭到罷免,高雄市議會長許昆源同樣發出「社會這麼沒有是非」之感歎,並同樣以高空墜亡的方式,以血肉之軀向社會「因特定政黨而失去是非、正義與真相」,做出激烈抗爭。

而自中美貿易戰升溫、且曠世疫情爆發以來,中美經濟脫鉤與科技競爭進一步激化,世界意識形態的較量及利益紛爭也日趨白熱化。當前,在涉台問題中最為主要的三方,無論是中國大陸、臺灣亦或美國,均同樣面臨著來自自身內部及國際局勢的進一步挑戰,前途均充斥著某種風險性,即各自面臨著亟需解決的難題。

美國自國會山暴動以來,如何對內安撫全球化過程中失利的底層白人,克服「美國第一(America First)」的民粹主義思想,並進一步解決種族問題,已經成為拜登政府的巨大挑戰。而目前更為緊要的,則是克服當下日趨嚴重的通貨膨脹,以及對外重塑有效率有效用的國際協作。而於中國而言,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進一步規範市場化,以及克服僵化的官僚主義體系,遏制利益集團。與此同時,如何應對維藏蒙等少數族群的主體意識要求,以及對待人權議題及言論空間等,亦成為極具挑戰性的難題。

在理性經濟人(Homo economicus)所推崇,各國仍需持續發展經貿的前提之下,2022年1月1日,中國大陸加入的東亞板塊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正式生效。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該組織並不考慮意識形態及價值觀的爭端。中國的加入,可視為其繼續開放,謀求國際協作的重要信號;其無疑也將與日韓等東亞國家形成更為緊密的利益同盟體。而據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報告,2021年中國貿易進出口首次突破6萬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可以預見的是:因最早從疫情中恢復,中國經濟將在未來仍然具備一定上升空間。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