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恒君觀點:「不公不義的臺灣」—─政治紛爭的時代悲音

2022-01-21 07:00

? 人氣

具體到臺灣近年的情況,無疑還有以下幾個重要觀察層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首先,對比龐建國先生一向所持、政經思想較為中右的三民主義,民進黨相對中左的特徵似乎天然符合當下潮流。與之較為相似的競選或執政勝利,還有近年來同屬東亞政治格局的韓國「進步黨」總統文在寅。民進黨年輕的歷史、靈活的基層動員能力、強悍的草根本土性,以及直接的表達及處理問題的方式,甚至蔡英文溫和清新的女性形象,均屬於競爭強項。這與執行過漫長戒嚴時期、長期擁有豐富黨產資源及精英人才、行事風格較為保守慎重的百年老黨國民黨相比,更為吸引包括年輕人、同志人群、本土族群在內的選民群體。

另一方面,隨著經濟力量的提升與國力的強大,對岸大陸也將「統一祖國」這一具備高度父權思維的概念日益提上日程。原本」九二共識」之中的「一中各表」,本為兩岸各自闡述的模糊空間;但隨著大陸「統一」思潮的明朗化,在國際事務中,「一中各表」的「中華民國」,似乎不可避免地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日益打壓取代,近年來甚至遭受武力的威脅。這也令秉持「中華民國」國家信念的國民黨在臺灣日益處於尷尬地位,其甚至不得不承受民眾對於大陸政體不信任的情緒宣洩,甚至被極端台獨貼上「出賣臺灣」的陰謀論標籤。

在這種總體說來頗具「民粹」色彩的時代氛圍中,人們難免陷入情感的焦慮與恐懼,政見的差異也難免會放大。整體說來,從李登輝的初步上臺、陳水扁的再度當選,直至蔡英文迎合時代潮流的大獲全勝,民進黨的執政地位方才得以逐步穩健。在這種情況之下,為確保臺灣進一步的民主轉型,民進黨理應特別珍惜歷史機遇,並利用手中的權力,傾力克服臺灣因歷史原因形成的「統一對立」、「族群對立」、「南北對立」、「貧富對立」等社會矛盾。但遺憾的是,在對待在野黨方式上,民進黨當局卻時而表現出某種「清算」大於「協商合作」的民粹性特徵。

這也正如部分學者觀察到:通過《促進轉型正義條例》等,蔡英文當局試圖從政治上打擊國民黨,把國民黨、「中華民國」和「白色恐怖」、「威權政府」相聯結,並徹底否認中國在「臺灣政治史」中的合法性;教育方面則進一步把「臺灣史」從中國史中獨立出來,文化上則強調「臺灣價值」等。這些在政經文教等各領域的「去中化」,目的雖在於逐漸切割臺灣與大陸在各方面的聯繫,但更危險的是,其令主動參與臺灣民主進程、特別是在經濟方面奠定民主改革必要條件的國民黨,似乎正在日益失去合法性。

由於國民黨人才多為智庫型專家學者,本身並不善於運用新媒體進行自辯或動員。但即使是在二戰之後的民主後發國家中,整體打擊民主體系中合理而必須存在的在野黨,使之一步步面臨汙名化及邊緣化,這樣的情況其實並不多見。因此這也引起觀察者們質疑:以反抗國民黨威權出身的民進黨,自身是否能突破其「天生」的革命性基因?如若在某種程度上,其集體無意識地重複「革命性」政黨掌權之後常見的「排除異己」及「清算」,民主轉型的前景,亦將會充滿分裂、困難與危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