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常山觀點:以當代民主尺度辯證228─他們的政治認同因此而傾斜

2022-01-18 05:50

? 人氣

1986年擦槍走火,黨外集結終於促成民進黨的成立,而這36年來民進黨表現如何?從最近的三連冠,可以說國民黨短期內沒有政黨輪替的希望。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民進黨林靜儀在台中二選區以8000票贏過根深蒂固的顏家,台北市的現任立委林昶佐罷免不成功,加上稍早的公投4個不同意,民進黨作為完全執政的台灣第1個成形的政黨,可以說徹底有了轉型正義。

20220110-立委林昶佐(右)10日在立院舉行記者會受訪前,接受立委同仁擁抱致意。(柯承惠攝)
無黨籍立委林昶佐罷免案日前落幕,由於同意票未過門檻,林昶佐確定留任。(資料照,柯承惠攝)

有了公平透明的政黨競爭,才是民主的真諦。而台灣在4分之3世紀以前,原本可以有政黨制衡的成熟民主,不料逃亡的國民黨政府動用法西斯的屠刀,直接殘害了這株民主幼苗。

在這樣的批判史觀的框架下來看,黃惠君新著《28消失的政黨:台灣省政治建設協會1945-1947》真是一本難能可貴的新書,也可以做為今日台灣政黨公平競爭實錄的一個參考回顧的架構。

台灣本島菁英政治認同轉變

古典社會思想家,例如19世紀影響力深遠的馬克思與韋伯,常把政治理解為社會主要利益團體之間的有組織的鬥爭。但是對政建協會諸君而言,是台灣本島的菁英份子無疑,卻不見得是一定是利益團體,反而更像是走議會路線的革命軍,也難怪剛丟掉中國大陸的國民黨非除之後快不可。

因為日本總督府長達半世紀的殖民統治,在51年間的人權與參政權的深刻箝制,雖然期間有短暫的「大正民主」,允許蔣渭水、林獻堂等文化協會領袖多次請願,而有「議會設置請願運動」,但是證諸文協要角、彰化仁醫賴和的文字與反抗行動,在台灣知識分子領袖心目中,台灣的本土弱勢文化是被迫收編於大和民族主流文化中,賴和到死看不到漢字復活,內心有多麼悲憤,可以想像政建協會這群菁英是多麼熱烈渴望擁抱台灣主體的文化與參政權。

而在二戰後赤貧動亂的年代,台灣本地的政建協會諸君,對於政治共同體的目的與結構有各自不同的想像,原本是理所當然,好不容易藉著二次大戰趕走殖民的總督府,開展了自由參政的空間,但是接下來,所謂唐山祖國派來的新統治者,尤其是最高行政機構負責人,個性剛愎自用、手段殘忍的行政長官陳儀,如何能允許本地人分享權力?

但這不是自由主義(政建協會)與國族主義者(國民黨接收日本戰敗國產的團隊)的唯一分歧點,還有殖民者半世紀將台灣土地「米糖相剋」(日本學者矢內原忠雄的名著《帝國主義下的台灣》),乃至整個農業資源錯置,造成1947年戰後通膨與飢荒,原本就是戰亂的沃土,終於讓228的無情子彈來清洗。

原本擁抱台灣為中國一部份的這群菁英,經過228大屠殺,終於在政治認同上往獨立的台灣國格的認同傾斜了。

*作者為資深財經記者,曾任職工商時報、天下雜誌、遠見雜誌。目前退休從事社工,是持有國家居服員執照的長照工作者。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