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和謙觀點:兩岸冷而回穩?新年前習蔡互動的解析

2022-01-10 07:00

? 人氣

雖然沒有具體點名,但強大對手主要指誰、還包括哪些國家,自然是不言而喻。而且面對中美間、中國和西方間系統性、長期性、多方位的鬥爭,中國大陸也決心以迎戰式的姿態博弈,並不斷加強所謂總體國家安全觀引領下,對各種安全性、避險性、自主性、以及官民/軍民資源結合導向的強調,打造新型舉國體制。不可避免的效應之一,也體現在行政對市場的指導性日益上升,且越加微觀、具體和頻繁。台灣在大陸上的經濟存在,以及台灣經濟結構中與大陸市場緊密鑲嵌的相當一部分,也將是這種新常態下的大國關係轉型衝擊波的承受者。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但既然中美/中西的博弈鬥爭,具有長期性、多維性的特徵,一場以台灣海峽和台島周邊作為最可能軍事衝突場景的實體衝突未必會被很快地排上日程;更多將先以國際宣傳戰、國際組織內的角力、科技研發壁壘、軍備研發的各自結盟,以及現在日益深化的金融脫鉤、投資市場脫鉤和域外第三國基礎設施輸出競爭為體現,未必要一步引出軍事性的高烈度衝突。

當然,在這種中西關係/中美關係由以合作為主調,轉向為以競爭/鬥爭(且未必是健康和善意的競爭)為主調的過程中,台灣社會的處境就是全世界最特殊的社會,沒有之一。

從2022年開始,到2023年底台灣大選白熱化之前,我們可能會有一段兩岸仍然維持較高強度對峙,但結構的穩定性,國際環境的穩定性,和兩岸當局者對彼此作為的可預期性,都回升到一定程度的中週期。相對來說,台海不慎釀致戰禍的風險,客觀上已經比2020年下半年─2021年初美國政權交接前後低得多。而且疫情後兩岸社會接軌和直接人際互動的小碎步式恢復,也有助於更多地避免誤判,維繫尚顯脆弱的互相理解

台灣社會宜允以更成熟的集體智慧、更大的耐心,更深邃的洞察,當局者更審慎的決策,和允許社會各成員進行多元的主張和活動,來維繫現在這樣不易的平衡。

冷而回穩,有張力但盡量不斷裂的現狀,是值得各方珍視的。

而這可能已是短期內最值得人們爭取的局面。

*作者為自由撰稿人,本文原刊《新共和通訊》,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