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穎杰觀點:何謂永續?— 初探2021年能源公投政治之三

2021-12-24 07:00

? 人氣

德國哲學家哈伯馬斯。(美聯社)
德國哲學家哈伯馬斯。(資料照,美聯社)

回到能源議題,兩黨都是追隨國際「減碳」口號,實則把能源議題窄化成「發電問題」(按照溫管法六大部門分類,發電廠貢獻碳排大概全國的一成而已),再把責任說成「大家」都要用電,進而掩飾資本、國家、民間社會三者之間財力、權力與責任不對等的現實。尤其欺善怕惡,遇到廠商、業者抗議時,兩黨一向貼心讓步,而不敢說業者「極端」,更不敢動員網軍毆打、恐嚇廠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前文已指出,全國用電與碳排最大宗的製造部門,減碳貢獻微乎其微,其實,運輸部門政府設定的目標也僅為2005-2025由3800萬噸減為3500萬噸。反觀對於空污、碳排無關痛癢的三接大潭8、9號機,黨國高官卻如同巨嬰般委屈哭天搶地,歸罪於藻礁團體。

而甚多公民的心理狀態也如貝克所料,在面對各種風險無人實質負責,也不敢質疑政黨宣傳「缺電、空污、碳排」假資訊的情況下,轉而擁抱愛國主義,暢談「台灣隊」,期待大有為政府跟 蔣總統一樣聽取忠心建言,在「新科技」的庇佑下建設國家,而把民間抗議者當成「來亂的」。

兩蔣雖是「獨裁者」著名於世,然念念不忘「禮賢下士」的古訓…從事科技人才羅致和培育,及充實研究實驗設備…在國際科技界發光、發亮!吳、徐的智慧確乎高人一等!(呂一銘,2018)

十大建設給我們信心跟願景…可是如果沒有當時的遠見、特別是蔣經國總統他的睿智跟決心,我們不會說:前人開路、後人幸福;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林佳龍,2020)

「對於這種期待救世主的想法,我們後納粹世代的德國人是很難笑的出來,不過即使笑的出來也解決不了問題…」(Beck, 1995)

五、漂綠民主再出發

經歷本次能源公投,應可視為台灣仍處於30年來「漂綠民主」的體制,政府在法規上排除「社會理性」的聽證制度,也等同宣告,未來土地開發、廠商用電、空污、碳排的管制,就是維持政黨高層自行決定模式(公投後第二天,交通部隨即宣布宜蘭高鐵站土地開發)。漂綠體制下,大概又可分為:

1.開發制度漂綠:

從苗栗大埔、林口A7、大潭三接、桃園航空城、新竹台知、竹東二三重埔、高雄果菜市場、高雄橋科、南鐵東移、台北社子島、宜蘭高鐵站等等各種「說明會」、「工作坊」、「座談會」,包裝民主形象。但實質法規面上,一切「依法行政」  由政商高層說了算數,連送市議會審查都不用。廖桂賢(2017:200-205)指出,多國打著永續城市之名推動城市規劃,並融入各種環保相關指標,以為達成指標就是永續,而無視生活環境是否能滿足安居樂業。甚至以永續之名迫遷大量居民。此等違反生態、違反人道之計畫,僅是「漂綠」,而非真正的永續。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